浅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4464 浏览:115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职责。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上风:注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利用大学语文的批判性资源可以实施批判性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结合大学语文的人性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性。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人格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进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大学语文;健康人格;人格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进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职责。健康人格是指由人的内在心理引导的,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其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和谐进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上风,它所蕴涵的人格资源丰富多彩。因此,要深入挖掘大学语文教学审美因素、批判精神和人性教育等资源,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一、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之一。大学语文精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而这些不同体裁的艺术珍品都极富审美特性。教师只要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浅析这些作品,并将它当做艺术品来鉴赏,就能激发起学生心灵中美好情感的浪花,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以而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并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吸取塑造健康人格的养料。
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晋朝文章的慷慨风骨、唐诗的性灵典雅、宋词的熟练高远等都蕴涵着无尽的美感体验。如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歌营造的境界,深刻感受月夜中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与夜的寥廓舒适,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操。林语堂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透生活,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穷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可见,诗歌(文学)以其独占的审美特质维持了人的精神平衡,具有对人心灵的穿透力,进而提升人格境界。
假如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则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启真、启迪心灵,以美悦情、净化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体验并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不仅以书本、课堂中获得美的体验,还要以生活实践中强化美感享受。如讲到“思乡怀人”的作品时,可让学生联想各自的故乡,重温亲情、友情的温馨,让美好的情感涤荡心胸,以而达到人格境界的提升和完善。

二、实施批判性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人格。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在强化学生的服以性人格,如夸大遵守纪律而不允许学生质疑其公道性、夸大尊敬师长而不允许学生当面顶撞、树立榜样以夸大某种行为方式的正当教育论文性同时否定其他的行为方式等。长此以往,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批判精神。批判是革新教学论文的条件,缺乏批判精神就谈不上创造性。我们要将批判精神的培养作为健全人格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留意在作品的批判精神和作家的批判性人格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人格。
几千年的中国文学蕴涵着丰厚的批判精神资源,贯串着文人愤世忧国的批判意识。《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孔雀东南飞》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扼杀,关汉卿的《窦娥冤》奏响了当时社会批判的最强音……纵观中国文学进展史可以发现,真正伟大的优秀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进步的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反抗这种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体现出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所以,在具体教授课程时,教师要留意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批判战斗精神和作者的人格魅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讲《离骚》就不能不说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被放逐,穷困潦倒,心中布满了怨愤不平之气,遂发而为《离骚》;《史记》作者司马迁以惊人的毅力,“就极刑而无愠色”,发愤著书;要理解苏轼词作的魅力,就绕不开“乌台诗案”对作者仕途和人生的重要影响;要领悟《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就要熟知作者曹雪芹的家庭遭遇等。现代文学大师鲁迅无疑具有最强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他的作品向愚弱病态的国民性作出最有力的攻击。在文学战斗精神的感召下,中国文人坚持的文人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力地支持了作家们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批判性看法。
实施批判性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大胆揭露时弊而又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以而培养他们对世态人生的关注以及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培养大胆直率、兴趣广泛的个性。利用大学语文的批判性资源塑造批判性人格就是要教育学生具备分辨是非、审视妍媸的能力,自觉抵制邪恶、弘扬正气、提升人生境界。学生有了这样的境界,才能以容应对人生中可能碰到的各种不足,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

三、利用人性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性

大多数人以为,最成功的教育是发现人的天赋、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个性进展。大学语文教育是实施人性教育的有利阵地,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由于文学是人的文学,书写人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其中所洋溢的人文精神是寓于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的人性教育因素。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实施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性。
文学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以各自鲜明独特的性格以不同角度展示着人性的美好与深刻。《荷花淀》这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曾经征服了无数读者,作者塑造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展示了最朴素、最本真的人性之美。沈以文的小说《边城》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主人公翠翠身上体现着人性中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是日益进展的现代文明遥不可及的人性美。铁凝的《哦,香雪》讲述了现代文明之风吹拂下的小山村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通过一群普普通通的山村少女来体现的,她们的纯真质朴体现出迷人的人性美,是作者对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的由衷赞美。《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核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的苦难: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以而达到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人性的坚执与以容具有恒久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捉住作品中的人性因素,引导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沟通和思想对话,获得全面深厚的精神满足。锻炼学生以中学会如何品鉴、欣赏、享受高雅的精神产品,学会读书的策略、求取新知、丰富自己、拓展兴趣爱好,进而陶冶人格与人性。
理想的教育境界布满了深切的人性关怀和崇高的个性尊重,大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除了挖掘人性因素开展教育,还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他们的需要,引导其进展,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努力做到的。
陶行知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学生的群体性和差别性要求教师要以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一个自身人格魅力欠佳的教师授课能否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是值得商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固然能感染学生、陶冶情操,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但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书本和课堂,而要以生活这个更大的课本中感悟人生、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杨国荣.作为不足的幸福[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1).
责编:路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