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知识迁移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5635 浏览:196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除了要上得活,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而现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这样做的,教学策略单一,多采用静态浅析的输灌式;以字、词、句开始到课文段落浅析、写作手法,逐一讲解,方式僵化,教给学生的多是一些僵化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只局限于一篇文章,不善于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不能创设不足情境,讲多练少,不能进行启发式教学,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思路拓展不开,学习兴趣不高。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呢?策略和途径是多样的,下面我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联想辐射,全面开花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触类旁通。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有关美妙音乐的描写,启发学生联想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联想到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的演唱,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猎人记》入耳哨的描写,再联想到巴金的《家》中觉新听箫的描写。在教学中,还可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等,诉诸形象。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象明月是可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请背诵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通过这样教学,就将有形的小课堂变成无形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发散思维。

二、由面导点,因势启发

在教学中,要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理解故都的秋有何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时,可先温习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描绘抒写秋景的文章,比如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的《沁园春·长沙》。同学们背诵温习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都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学习《故都的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就轻易了。学懂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描写,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秋有不同的感受?你对秋的感受是怎样的?教师还可以出示一定的学生范文、教师下水作文,让学生感受。这样,知识才做到了举一反三。

三、多思善问,搞活思维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碰到一个不足,要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现象到本质,以此事物到彼事物进行深入推断,将已有知识经验拿来解决当前不足。如: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提出不足:“吟罢低眉无写处”中为什么说“低眉”而不说“低头”?为什么不用“低鼻”“低耳”代替“低眉”?古诗中有这样的例子吗?用“眉”字的词语有哪些?再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写兰芝拜别婆母时,兰芝作了一番检讨,而与小姑分手时,却是“泪落连珠子”。此处看似平常,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足:兰芝为什么在小姑眼前泪流满面?在焦母眼前哭了没有?为什么不哭?通过讨论,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兰芝内心的自尊自爱,发现人物的性格之美。又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情节刻画性格,启发学生发问:“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情况又会怎样?”……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拓宽思路,搞活思维。

四、科学练习,课内外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浅析、概括,掌握了知识原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的练习巩固、革新教学论文。练习可以是课堂内的,也可以是课外作业。如:讲授李白、杜甫的诗歌之后,除当堂背诵外,还可以让学生背诵几篇与课文相同体裁的课外作品,扩大阅读量,可让学生精选一二首课外作品进行研读,并写读后感。又如:讲授《胡同文化》一课后,请学生谈谈本校或家乡有哪些文化现象,或要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讲练结合,课内外结合,巩固旧知识,创造新知识。
当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多激发学生的兴趣,留意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掌握学习策略,灵活运用已学知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