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3406 浏览:582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发挥想象,感悟意境、文本练习,领会情感、联系现实,理解哲理是切实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的主要策略。此外扣题目、析作者、抓诗眼就能够有效领会诗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意境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诗歌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练习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索,以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笔者以为,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

一、发挥想象,感悟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作者的主观情绪与客观事物相交融的产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便是诗的“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感性形象。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因此,感悟诗歌意境,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借助形象思维的策略,再现其中的事物,以而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例: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词时,要想感悟全词“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和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就必须启发学生对“枯藤、老树、昏鸦”等九个事物进行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以而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其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融。

二、文本练习,领会情感

(一)扣题目。

紧扣不同题材的诗歌题目,能够领会诗歌的情感。1.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的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多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以及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之情。2.咏物诗。这类诗的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咏、题、赠、赞”某“物象”等字眼,多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对人事的评价。3.怀古诗。这类诗作往往在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等字眼,表达的感情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的是辛弃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是诗人苏轼对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慨之情。4.送别诗。这类诗的题目中往往含有“送”或“别”等字眼,大多表达的是作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或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之情。

(二)析作者。

浅析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能够有效领会诗歌的情感。如浅析诗人陱渊明,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生坎坷,最后归隐田园。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表达闲适的情怀;反映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体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再如,浅析诗人白居易,由于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的时代,所以他的作品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反映了官吏的贪横;揭露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并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处境作鲜明比较。

(三)抓诗眼。

捉住诗歌的诗眼,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特别出色的、最能体现主旨的字词。如《天净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一词,就是诗眼,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字正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种情思;《黄鹤楼》一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字,也对整首诗的情感深化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联系现实,理解哲理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作所蕴含的哲理。例1:陆游的《游山西村》,有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鉴赏教学时,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其中的哲理:人们探讨某个不足,有时会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犹如在苍茫的大海航行中失去了航向。在万般无奈迷茫惆怅之际,忽然蹦出一个“灵感”,给人们新的航标,新的启迪,新的希望。联系此情此感,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的理解会得更深刻,更透彻。例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的诗意是说,由于人们观山时的立足点不同,对于山的形象,感觉就不同。它告诉人们看不足要全面,不要被某一局部现象所迷惑。教学时可联系现实,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策略不同,在观察不足处理不足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人为地造成一些失误。倘若能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看不足,慎重地处理不足,就会减少误差,带来更多的公正与公道。
总之,古典诗歌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布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应灵活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大诗歌教学策略的探讨力度,以而更好地实现诗歌鉴赏教学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玉岩.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学欣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王立春.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唐雪梅,唐朝伟.古诗词教学策略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3,01,(5).
[4]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05,01.
[5]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探讨,2005,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