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语文教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5748 浏览:209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进展走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语文作为最具基础性、综合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课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文章学与系统的文学知识;二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提高学生的判定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高校的语文课还应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育的作用是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练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情况教学论文来看,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固然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仍然处于边沿位置。由于它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既缺乏政治思想论述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所以,依然有着教学课时不足、师资欠缺、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尴尬的现象,甚至面对停开的危险。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生源是高考雄师的“末班乘客”,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语文知识面不广,行文不留意逻辑,词不达意、语不成句、错别字满篇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可见学生对本国语言的驾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有着较大不足。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必须加强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对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是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走势,文理渗透、文理交叉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公道,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突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也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甚至普通话作自我先容也成为单位口试的第一关。而大学语文课程的选文都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鉴戒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他专业技能课程无法企及的上风。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应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教学论文。

一、教学方式

1、由“五马分尸”式解读转向启发式教学。把“大学语文”打造成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大学生渴望学会用独立思索的策略反思历史、理解现实,这正是人文教育课程能够成功的基本保证。我们应当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导读为主,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翱翔文学海洋的优秀“导游”。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光找定性的东西,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2、由单一“工具化”转向文化多元化、课程社会化。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语文是个大全,它里面必须有工具性、知识性的东西,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工具化的课程及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社会病理现象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摆脱不了社会主流文化的限制,而主流文化又对异质文化予以拒斥,造成文化性缺失和文化锁定现象,这不利于开拓文化视野。因此,应追求文化的多元化,补充各类文化的文选材料,如西方文学和通俗文学,教导学生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吸收其养分,开拓思路和视野。大学语文课程应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为学生的自我进展和走向社会创造条件。

二、教学思路

1、语文教学夸大整体的审美感受,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艺教学论文。要让学生自己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去感受。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再讲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讲语文实在不需要刻意灌输什么东西,好的作品本身就会感动人,把作品本身讲好了,什么目的都达到了,而且它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假如教师一开始就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可能就不感人了,有可能学生在思想上还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假如是议论文,让学生感受到它讲得有道理,被它的道理所折服。学生还没有服这篇文章,你就硬说它好,以教育学上来讲是分歧逻辑的。当然,选入课本的教材大多数是被历史证实的好文章,但这毕竟是别人证实的,学生还没有接受,不能说很多专家承认这是好文章,学生就要接受,这行不通。
2、语文知识讲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要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既要讲授传统的经典,又要与时俱进地补充实践运用型知识技能,如适当补充写作练习、演讲与口才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同时,把儒家的“取精用宏”的思想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似乎市场上需要什么我才教什么。有一些东西是学生能够受用终身的,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的。

三、原则和策略

1、教学中坚持“五个统一”原则: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大纲、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规范日常教学。应当精选教学内容,公道安排教学进度,任课教师还应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
2、要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附加”的环节。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夸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授课是围绕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今后工作学习的实际需要而定的,加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鼓励公道想象和革新教学论文,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读课文的策略。对学生而言,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周游。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而且文学作品也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学生自由想象力的地方。
5、一定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以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应该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方式,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
教师应当主动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融入设定的教学情境中;或选择适当的影片,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目的在于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又通过情感介入、感性体悟,增进熟悉,提升境界。还应使用多媒体课件。教育心理学探讨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探讨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因此,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多方面给学生的各种感官予以刺激,效果会好得多。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制作与《大学语文》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融入新的教学理念。

五、考试制度

应建立一种公道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
1、改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可以采取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
2、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在传统语文教学的能力考核中一般都是重写轻说,为此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报告、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评定成绩,以提高学生口语练习的积极性。
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个性进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用革新教学论文教育思想去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这是职业院校语文课程的革新教学论文方向和重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