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向“无为”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3398 浏览:96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以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而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论述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作用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熟悉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作用的建构的帮助者、推动教学论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关键词:无为教师学生学习建构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奉行黄老哲学,实行无为政治。所谓无为政治,当然不是领导者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而是凡是下面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所谓“上无为而下有为”。这样的无为政治使当时出现了极大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可以“无为而治”呢?尽管由于“至尊”的知识地位,我们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我们仍应是“无为”的服务者,一切为身为主体的学生服务。而好的服务者应当尽可能不露痕迹,即“主体有形,主导无形”。也就是说,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作用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是一个个可见的“有形”,学习应该是由他们内部制约教学论文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学生作用建构的帮助者、推动教学论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抛锚”就足矣,至于他们如何搭建知识的大厦,如何“通达”他们知识的彼岸,我们就大可置身度外、消失于无形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越俎代庖”,我们竭尽全力、挖空心思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活动方式,以使他们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认知结构。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如何给古诗“炼字”。古诗“炼字”是语文高考题中的常客。我根据白居易的《暮江吟》提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角度低,用“铺”字很正确。2.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有了人的感情。3.表达作者喜悦无比、沉醉其中的感情。

4.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然后告诉学生,可把这道题的答题步骤推而广之、笼而统之、概而括之为:

1.客观事物的特点。即该字(词、句)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2.词语的表达技艺教学论文。即该字(词、句)在写事物的特点或表情达意时用了什么表达技艺教学论文。

3.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该字(词、句)的运用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读者的主观感受。即该字(词、句)的运用为整首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加上夸大:13两步是必不可少的,24可见机行事,如为保险起见,通杀四步就可无虞了。
澎湃里、口沫飞溅间,我看见苦读寒窗的学子们绽开了一抹淡淡的笑意,来“检查工作”(随堂听课)的同事们的频频颔首,我心花怒放了……
不久,考试,类似的题目,能按自己教授的“方式”答题的不到一半。我于是在思索:作为一个认知对象,“古诗炼字”已被我作了典型性的、结构化甚至是格式化的解释,条分缕析的梳理,为何学生的接受程度竟是如此的参差不齐?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的学习,回顾、对照日常的教学工作,我找到了不足的根本所在。
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一:建构作用(学习)的至关重要的活动是人的智力,它发生在人的大脑中。利用人的物理活动传递经验也许对学习来说是需要的,尤其对孩子来讲,但它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投入与物理活动一样多的智力活动才可以保证作用的建构。
学生的智力有差别,这不言而喻;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高低不同,也在情在理,因此接受程度有参差也就不足为奇了。我那自诩滴水不漏、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解,原来不过是口水加粉笔的“物理活动”。机械落后的刀耕火种怎能育出百花齐放的胜景呢?
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二、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作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常常是来自教师的知识架构),而是学习者同他所接触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优美的抒怀散文,不管老师浅析得多么形象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只有学生的品味感悟或者是走出书斋、走向大自然才能感受到春天的优美、可爱、生机勃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一幅幅立体画面才会呈现在学生脑中;才会由春天自然联想到秋天,由夏天联想到冬天,感悟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当学生不断朗读,熟悉内容,自然就能感悟到春天的美,感悟到散文的意境。而学生产生的感悟,将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继而成为他们了解事物、熟悉世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的一环。而这一过程不是我们老师精巧的知识架构所能代替的。
因此,我在教授“古诗炼字”时的“自以为是”、“粗暴有为”不但难有作为,反而戕害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作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三: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假如个体没有先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识的。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因此施教者必须尽量创设同学习者当前状态相联系,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识的路径。同时,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学习不是瞬间完成的,对于知识来说,需要学习者多次温习、思索及其运用,这一过程不可能在5-10分钟内完成。
比如学生假如连什么是拟人,表达技艺教学论文有哪些这些基本概念都不理解,怎么去把那几个答题步骤逐一消化呢?又比如我们很多的老师都在抱怨作文难教,我以为这里面主要是有着两个熟悉误区:a、以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跟我们教学的好坏联系极大,高估了我们教师的作用。b、技法传授后就心安理得了,全然不顾学生掌握的情况,或者以为教好了他也不见得有提升(无意间制造了悖论:既然不会提升,何需教呢?)。实在,作文难教,难就难在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实施作业的“工程职员”的知识基础、技术能力却参差不齐,而老师这“包工头”却要他们去以事同样的工种,焉能不让司令者与施工者都有挫败感呢?
对于作文教学,我的看法是,尊重学习者确当前状态,教我们可以教的,做我们应该做的。
比如作文批改,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逐个面批,我们的或赞赏或遗憾甚至是痛心疾首的神情,或疾或缓、或抑扬抑扬、或混沌沙哑的声音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触发他们那只是隔了一层纸的“写作窍门”。
面批在实际的操纵中是很困难的,不面批的话,可退而求其次——快速批改。以阅高考作文卷的速度去批改。不必去圈点错别字,也无需去斟酌文句。但是否采用了你所传授的文法却是一定要去关注的。由于我觉得,字句的不足不是我们用批改可以解决的,但文法却可以通过我们的教导,使学生得以感悟、掌握。比如,第一次给学生讲议论文的写作,我们可以给他们传授三种非常轻易操纵的议论文开头策略:
一.直入式
说“惶恐”
“惶恐”是个与人们联系极其密切的词,人生都是在惶恐之中度过的。
有志少年,惶恐学业之不优秀;潇洒青年,惶恐爱情之不甜蜜;不惑之年,惶恐事业之不发达;古稀之年,惶恐体力之不济。
二.比较式
什么最欢快
什么最欢快?有人说,有了钱最欢快;有人说,无忧无虑最欢快,我却觉得,人在忙碌时最欢快。
三.设问式
说脊梁
脊梁是什么?脊梁是一个人坚忍不拔的品格。古往今来……
脊梁是什么?脊梁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
然后在那次的作文批改中,我们就重点关注他们的作文开头是否采用了你所教导的策略,采用了哪种策略,用得怎么样,并据此迅速给作文评定分数,执行得好的,高分;执行不力的,低分。而作文的其它不足你就大可不必去费心力了。也就是说,我们每次批改作文都应有关注的重点,而不是每次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网撒得大了,鱼未必捞得多,又费时费力;对准了目标,撒个小网,也会大有收获,并且可以省时省力的。
换言之,我们的每一次作文批改应该是重点突出、为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服务的,而不应给每一次的作文批改戴上一个又一个的枷锁,以而使我们老师吃力,学生沮丧。我们要在充分浅析“工程职员”的知识基础、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给他们分派具体明确的、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而我们“包工头”要做的就是对他们完成当次任务的检查和提供今后完成类似任务时的策略,仅此而已。
一句话,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论述与教学思想的学习,反思以前的教学行为,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都有建构作用的和能力,他们都可以“随机通达”知识的彼岸;教学需要放手,为学生搭好“支架”,给学生“抛锚”了,我们就可以“垂拱”了。什么时候我们把教学内容的谋划、滔滔不绝的诉说和技艺教学论文概念的总结权利交与学生,曾经饱尝声嘶力竭、汗流浃背之苦的我们就逍遥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何艳强,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