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3672 浏览:110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两个先天性的上风:一是教材方面的上风,二是学生朗读的上风。那么如何利用上风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依据教材内容潜移默化,有的放矢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与文是相互依存的。文章的思想内容不靠语言文字为工具,将无法表达,而语言文字要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内容,它也就毫无有着的作用。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人文科学最为精致的内容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渗透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深入探讨教材、教法、探讨学生挖掘德育因素,确定渗透目标,采用灵活自如的教法,水到渠成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借赞美祖国的美丽语言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确定德育目标: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生命,学习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德育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时应采取以形式到内容,再以内容到形式顺序,让学生先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确切的理解,然后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并吸取文章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1.浅析语言,进行敬业精业教育

古人云:“言,心声也;书,心通也。”这就是说明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捉住语言文字的教学,就可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教材中有很多篇目语言正确、生动、形象、传神,堪称语言的典范。如《春》《荷塘月色》用语精炼,语言美丽隽永,比喻形象生动;《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诗一般的语言让人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副声色俱佳、生机勃勃的画面,产生“身在画图中”的美感。然而,这种感人的气力产生于语言的正确、明晰和动听。以语言的正确、鲜明、生动来浅析语言的美也可以看出名家、名人对语言慎取慎用,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而“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古今中外凡名家名作就必须下苦功不行,这种潜移默化敬业精业精神使学生以写作中受很大的启迪,很深的教育。

2.浅析形象,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教材中的很多典范文章,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这都能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可见,树什么样的形象,培养什么样的人,只要通过形象浅析,就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材中很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它溶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的形象,《芦花荡》中的老头子形象等,他们以不同侧面,或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或体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如此,课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反面的艺术形象。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孔乙己》中的孔乙已等。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妍媸善恶,抛弃一切庸俗的坏的东西,理解一切善的和美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事物,以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当然,形象浅析除人以外还包括景、物。如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广阔天地,祖国大好的美丽河山,神州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都能把学生领入美的意境中,以而,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浅析结构,进行艺术革新教学论文教育

一篇成功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构思。教材中就有不少匠心独运、自出机杼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诗人柯岩构思巧妙独特,全诗以“凝问—呼唤—寻找—回答”为基本思路,借助修辞策略于一幅幅特定的情景中塑造出一位人民爱戴的好总理的形象,每节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对总理的怀念、崇敬、赞颂之情。这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安排,严密的布局,公道的剪裁,必须有多型意识、多样思维及大胆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才能完成。由此,开拓了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思维和革新教学论文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抑扬抑扬中得到感悟,受到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对这种语言艺术的感悟,可以靠声音也就是诵读来获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汉语语言的平、上、去、轻声的交错组合,使语言或平仄相间,或成双音叠句,或成单音叠用,造成了抑扬抑扬,动听动听的音乐美感,这样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接爱了教材内容所显示的思想品德教育,乃是最自然的事。假如再加教材中翰墨华章的吸引,教师不失时机的点拨,学生诵之思之融会贯通,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中收到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落到了实处。
为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德育的契机,捉住可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人情性,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采用反复吟诵、触发联想、揣摩领略、发掘形象情感、指导思维策略、练习语感、再现形象、渲染情境等策略,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在抑扬抑扬、轻重缓急、起伏跌宕中与作品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形象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这就可以用自己心灵中迸发的情感火花去再创造,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以作品出发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投身建设创造美。这是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
(朱继玉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7446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