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2598 浏览:68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人们积极熟悉、探究事物、以事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们行动的向导,会产生巨大的动力。高尔基就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作品的形象性、思辨性培植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可采用参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把呆板的文字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充分展示作品的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马致远的《秋思》时,可将该诗前3句分别打出一幅画面,让学生观摩画面中每种景象的外部特点,交流每幅画给人的感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形成共鸣,九种景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氛围,最后打出全诗的背景——一轮西沉的红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浪迹天涯游子的浓浓思乡之情。
作为学习工作交流的工具,学生更应了解语文学科的功能性质和价值地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索每篇作品在整个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内的联系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性。像学习美国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淘金者与一头病狼的对抗和较量,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所昭示的主题“一切,总算剩下了这一点——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就是胜利,尽管他们输掉了的本钱”。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执著顽强、坚毅的追求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学生,学生进而对人生的真谛多了一点体认。这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思辨性与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心灵受到了熏陶,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保持兴趣的稳定性

学生关注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对学科的兴趣不太稳定。只有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对语文的学习才有作用,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设情境。如教学《享受生活》,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人失去视觉、听觉与说话能力,将如何面对生活。学生纷纷回答:悲观失望,难以存活。接着就将海伦·凯勒这样一位盲聋哑的残疾人不但能划船、骑车、游戏,而且能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和欣赏歌剧的事迹讲述给他们听,这样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再进行讲解浅析,让他们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体验人生的经历,感悟生命的伟大。
2.艺术表演。讲授戏剧,不如让学生自导自演,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得以张扬。有些小说,像《我的叔叔于勒》就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结束后请同学根据剧情浅析人物,归纳作品内涵。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以而更加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有效的褒奖。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实验,将能力相当的学生分成四个组——制约教学论文组、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通过练习后,发现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他组,而且成绩在不断地直线上升,所以在学习中尽量给予学生表扬而不是批评。对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教师应该多关注,多鼓励,通过特定情境,使其有成功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兴奋趣的效能性

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了依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1.开展听说方面的活动:故事会、辩论会、报告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专讲讲座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听说及欣赏能力。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足,呈现的一些不良态势,可适时有目的性地开展专题活动。如部分学生对师长的说服教育不为以为然,甚至厌恶、反感,就可以开展以“感恩师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同学们锻炼了胆量,又在活动中接受到教育。
2.开展读书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知识、熟悉世界的重要手段。但书的种类很多,内容包罗万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作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读些有知识、有聪明、有用的书,多看与教材相关的书,一些有代表性的必读名著和科学文化类的作品等,这样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阅读能力。为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热爱文学。
3.开展写作活动:各项课外活动的开展已经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熟悉生活和感悟生活,为他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结合所教课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特点,加强对写作的指导和练习。适时组织他们进行书法和作文方面的的比赛,提供练笔的平台,使其展示自身的才华,以而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与写作能力。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进展,作为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在学生兴趣的培养上多加引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勤于思索,认真探讨,不断探讨,激发学生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