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3-05-09 点赞:6211 浏览:209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似乎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以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捉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紧接着,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轻易、挺轻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理由!”“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拨这课堂的重要量:“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以现在做起,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具体体现。”而后,我结合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告诉他们,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可见,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真切感受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捉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配着乐曲,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我深情地讲到,父亲奔丧回家,一身的重孝,又失业了,送儿子远行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但父亲强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心想的都是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描述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也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天天上班那么辛劳,他对你们抱怨过吗?父母带病送你上学、给你准备一日三餐,他对你们诉说过辛劳吗?今天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用你的眼睛去观察,专心去感受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天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上完这节课后,过去我经常会在学生记事本上看到学生们对家长爱唠叨的反感,现在变成了“今天,我要感谢妈妈,她提醒我带语文作业”“我要感谢爸爸,他今天提醒我要认真听讲”“我要感谢老师,他今天中午给我答疑”等,孩子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唐河县张店镇第六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