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文史结合”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6410 浏览:2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学与历史的联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历史知识,有的背景与历史时代有关,有的课文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因此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本人有幸多年以事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的教学,有些许感受,现拟以几个不同的教学环节谈“文史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

一、以“史”入文

可以这样说,假如文学作品是果实,作者是树木,那么历史就是它的根,《离骚》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气势?这些都只能以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背景上寻找答案。所以以背景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如讲鲁迅的《阿Q正传》和《药》,可这样导入:1911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中国老百姓反应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如此,引导学生自觉地回忆辛亥革命的有关历史,将作者和主人公放到特定的时代中,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浅析主人公及社会的悲剧,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些历史性的结论:如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良药,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革命。因势利导提出疑问:那么疗救愚昧群众及中国社会的良药何在?

二、叙“史”通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本身讲的就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且多为文言文,有些篇幅还较长,学生认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职校学生,如《鸿门宴》、《赤壁之战》、《屈原列传》等。老师如能轻松自如、绘声绘色地将有关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一遍,结果定能让学生全面通晓内容,轻松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借“史”设境

有些课文如仅就书上内容浅析,学生会感到枯燥、生硬,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邓稼先》。如能就文中人物、事件创设历史情境,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效果将会迥然不同。在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我首先发放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后四段选文,要求学生齐朗诵,后指定一生读资料“马克思的足迹”,再由老师简单补充马克思学俄语的经历、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马恩的战斗友谊。教者借马克思的抱负、勤奋、爱情、友谊创设一个修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历史素材情境,为学生理解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马克思自然铺就了一条可亲可敬之路。教学《邓稼先》时,我通过提问一系列相关不足创设情境:美国的之父是谁?(奥本海默)前苏联的氢弹之父是谁?(萨哈罗夫)过渡到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默无声息的秘密生涯长达多少年?(28年)中国的第一个命名为什么?(596号,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并拒绝提供任何资料)以到氢弹,美、英、法分别用了几年?(7年、5年、8年)中国多少年?(2年零8个月)过渡到这巨大的成就背后包含些什么?我想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也有助于活化思想教育,丰富学生的历史底蕴,提高写作水平。

四、巧用舆图

教材中编有大量战争题材的文章,涉及的人物、交战方较复杂,不少学生是云里雾里。教者如能巧用历史舆图,结果往往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讲《崤之战》时,老师在黑板上勾画出秦、晋、郑、崤山、滑的大致位置,由秦晋之好到春秋无义战到课文的浅析,学生定会一目了然。教《孙膑减灶》时,老师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显示魏、赵、韩、齐、大梁、桂陵、马陵的舆图,对照舆图浅析课文,一则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立体感,二则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

五、鉴“史”评文

丰富深刻的语文解读和感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深度不足,这一不足往往又离不开对人物或事件的点评,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地点拨学生鉴“史”评文。《六国论》中讲如六国并力西向,保全各国,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果真如此吗?有的学生引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学生则回忆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历史进展的角度浅析得出六国的灭亡、秦的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然走势。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要求学生试着点评有关内容,如点评“曹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真实写照”;有的则说“曹为了稳定军心,嘴上虽强词夺理,心里却后悔莫及”。说法不一而足,尽管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学生能勤于思索,有自己的见地,不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吗?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还有很多:借“史”赏诗(如的诗词本身就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史诗);点“史”化生(学生留意力不集中时,巧用历史上的今天)……
总之,文与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教与学、文与史的互相推动教学论文、相得益彰。
(季华泰兴职教中心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