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8832 浏览:344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感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本身就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反映鲜明的思想感彩,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更应重视情感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论述,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仅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练习语文技能、强化解题策略,而应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愉快的情感教育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好的情感熏陶有益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完善学生个体进展。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下尝试:

一、理解教材,发掘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中学语文教材很多名编佳作,情文并茂,蕴含着作者美好情感。《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枣核》中的故乡情,《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爱国情,《泰达尼克号》中的男女爱情……,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深情的语言,去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上《我的老师》这一课时,为学生学习《我的老师》营造一个融洽的情感氛围,请学生讲述他们以小学到中学生活过程中好老师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的情绪被鼓动起来了,趁着这阵,学生去课文中找“蔡老师”和“我”的故事,想想情在哪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使学生学到了知识,理解了人间情怀。

二、创造情境、激发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假如能以灵活多变,新奇独特的导入语,或者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能够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不足,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就很轻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枣核》这篇情深意长的散文,为了制造情感,我使用了多媒体,在屏幕上放映了“乡土乡情”的大型组片,播放了《中国心》的录音带,并动情地引导学生随着作者去领悟美籍华人思乡恋国的一个个动情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场面,并鼓励学生用感情反复读中心句,让学生同美籍华人的感情一样升华,最后师生共唱《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结束全文,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情绪高涨,余韵无穷。

三、言传身教,熏陶情感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美妙人生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传授这些知识时,特别注重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共鸣,以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同时用宽容和鼓励温暖每一颗心,用爱心和真诚同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下共同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

四、走进生活,升华情感

我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语文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提前进入教室,播放歌手刘和刚唱的《父亲》,然后伴着音乐深情地朗读《背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听,接着,请学生在自己记忆的长河里去寻觅自己人生有无更比《背影》更感人、更能催人泪下的“父子舔犊”情景,并鼓励学生即兴发言,真情讲述,当时,泣不成声的学生有三人,全班是唏嘘一片。这一课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背影》中那个买桔子的动人镜头,更多的是对爱的感悟,对爱的呼唤,对如山父爱的赞美。
实践证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不仅能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既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进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