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5761 浏览:2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养成,也就是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熟悉。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两大上风:一是教材方面的上风;二是学生朗读的上风。那么,如何利用上风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呢?我以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依据教材内容,有的放矢,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是人文科学最为精致的内容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探讨学生,挖掘德育因素,确定渗透目标。例如,八年级语文第七课《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借赞美祖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确定德育目标: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生命,学习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德育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时应采取以形式到内容,再以内容到形式的顺序,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词、句、段、篇有确切的理解,然后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领悟并吸取文章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二、借助浅析人物形象,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典范文章很多,它们文质兼美,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感染力,都能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可见,树什么样的形象,培养什么样的人,只要通过形象浅析,就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清贫》中方志敏义士的形象,《枣核》中老华侨的形象……通过这些高大形象的浅析,革命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老华侨眷恋祖国的爱国热情,都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些精神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无不感染着青少年学生。这样,就达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在饱含感情的诵读中得到感悟,受到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对这种语言艺术的感悟,可以靠声音也就是诵读来获得。“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学生在抑扬抑扬的感情诵读中,对课文所显示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被感染接受,这是很自然的事。再加上语文教学适时适当地点拨、诱导、启发、点评,学生诵之思之融会贯通,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就会事半功倍。在诵读时,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德育教育契机,捉住可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人情性,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采取反复吟诵、触发联想、揣摩领悟、发掘情感等形象思维方式练习语感,再现形象,渲染情境。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形象的陶冶,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这样,优美的语言在撞击学生心灵的同时,学生就可以用自己心灵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去再创造。教师便可适时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追求真理,以良好的心态投身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唐河县城郊乡第一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