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教学应关注文学真实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5562 浏览:19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的学生在写作时思想的野马难以摆脱现实的羁绊,譬如写记叙文时,有的学生会原原本本地记叙,以致写出的文章,有时既无情节起伏,也无感情的波涛,既无精心构思,也无适当选材,叫人读来,味同嚼蜡,恹恹欲睡。这些学生可能想,自己是在还生活的本来面目,有何不妥?笔者以为,不妥之处是在他们的写作理念中混淆了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这两个概念,误把生活的真实等同于文学的真实。生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文学真实则要求感情上的真实,很少拘泥于事实。文学作品要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要体现生活的美。于此,笔者对美的含义作个延伸,有时以丑为美,正如笑剧能给人皆大欢喜之美,悲剧也能给人撕心裂肺的镇痛之“美”一样,丑也能给人以酸楚嫌恶之“美”。
文学究竟如何体现社会生活的美?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作了不中断的探究。以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等人的“摹仿说”,到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以至巴尔扎克朦胧地感到作家这面“镜子”有一般“平面镜”所无法具备的特殊功能,即“他心中应有一面难以明言的把事物集中的镜子,变幻无常的宇宙就在这面镜子上面反映出来”[1],恩格斯才明确地确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文学的流派涵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正如恩格思所说的现实主义流派也不是真实生活简单的摹写,而是经过精心的提炼与重组,以而突出其典型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作者过分地渲染某一点而对其余如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所以现实主义写法同样带有作者极强的主观意识。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当时落魄的受科举毒害极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凡是能体现孔乙己迂腐麻痹的言行举止都是鲁迅先生浓墨重彩地刻画的地方。浪漫主义往往会转变生活原有的面貌,在作者主观情感和个人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利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与生活中的形象大相径庭的意象。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状态(理想中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的情感逻辑去建构文学世界的。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兼有人间正义与神仙聪明的人猴形象,他是作家理想世界中的正义与聪明的化身。
以以上的浅析可看出,浪漫主义多半与虚构联系在一起的,是需要虚构的,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纪实性强的传记、报道、通讯等需要适当地典型化之外也是需要虚构的,即使是纪实文学也与浪漫主义一样带有作者极强的主观性的,绝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与照相。故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等文体中通过典型化或虚构的对象是作者为了表达主观情感的需要而以各方面进行精心塑造而成的。
以构思方面来说,适当的虚构与典型化是对本真写作的一种超越。适当的虚构与典型化是需要较强的迁移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典型化是学生尚可理解的,然而在有的学生看来,虚构是一种不诚实的体现,虚构是撒谎,撒谎与家长和教师平时的教导以及学生长期养成的诚实守信、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背道而驰的,故有很多学生难以转变自己固有的诚实观念,写文章讲究实录精神而不愿意虚构。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几乎天天在重复着相同节奏的生活,尤其是学生长期被封闭在如世外桃园般的学校里。有的学生总觉得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平淡无奇的多于惊险离奇的,他们曾用“以教室到寝室,再以寝室到教室”这种单调的语言来形容中学生的“枯燥乏味”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写作文时难以跳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的圈子。
实在,不管是哪一类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要留心观察总会找到素材。学校是青春涌动、澎湃的场所,这里肯定有很多生动活泼的素材,学生只要适当地塑造,这些素材就能跃然于纸上。适当的虚构或典型化就是把一类人的生活情况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人的身上,让他或他们几个代表这一类人说话或做事。然而,有的学生写作文时总是只想到要写的对象等,不会把同类的事物或场景等在关键时挪移一下,集中在要写的对象上。
适当的虚构并不是撒谎,由于“文章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以这句话可以看出,文学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的提炼与概括,只要作家的感情是真实的,那就不能说是撒谎,作家在文章中体现的感情是最真挚的感情,反映的生活也是“最真实”的生活。譬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最真实的国民了,即使现在我们随时也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阿Q的影子,有时我们会疑心阿Q就是我们自己。而鲁迅先生说,在这世上就根本找不到与阿Q一模一样的人,阿Q的身体各部位取材于全国各地,阿Q是个组合体,但阿Q的性格是当时我国底层国民性格的最真实的反映,阿Q的情感代表着当时愚弱国民的情感。可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尊重现实就是所写的人与事一定要在现实中的某一类人或某几类人中找得到,而不是把“羊肉贴在狗腿上”一般牵强附会地把现实中绝不相干的人或事硬拉在一起。不尊重现实嫁接出来的文章,不仅以感情上说会失真,而且会给人以矫揉造作、摇摆作态之感。倘若中学生写文章时毫无艺术处理而在情节及情感上又没有多少发挥,只是生活的流水账,那么,这样的文章不具有趣味性,其可读性也不强,这样的文章和虚假的文章一样无人去读。假如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出来的文章既耐人寻味又突出中心的话,就收到了写“真人真事”难以收到的艺术效果。有时生活的真实并不一定在情感上是“真实的”,譬如,有的人为了某种利益尔虞我诈时往往装得很真诚,实在他们的内心是狡诈的,在感情上是虚假的,所以,有时我们肉眼看到的事物以及亲耳听到的话语,说不定被某种假象所蒙蔽了,而文学的真实才叫作真实,由于他体现的是作者真挚的感情。以上情形类似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情形了。怎样适当地虚构才能突出中心,才能在情感上表达真实呢?就拿作家创作小说来说吧,每位作家在创作前头脑中都有某一类或很多类人中的无数的影子在攒动,这些影子或许是他自己的,或许是别人的,如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影子串联起来以而为塑造某种形象、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等服务,使情节一波三折、波涛起伏,使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这就需要安排一些按常规难以预料的突转性的情节,还要运用各种策略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为头脑中的各种影子的出场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以而烘托出一种逼真的气氛。
笔者以为,以下一些为学生写作时虚构或典型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①我们的生活世界是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点都与其他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②人类个体本身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潜意识是很重要的,据心理学家浅析,人表露出的只是冰山之一角,可见主宰人的行动的还是潜意识,人的潜意识是难以被人知道的。③社会是瞬息万变的,例如,这件事即将发生,说不定另一件事又在酝酿之中了。由于凭个人的能力难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作出正确的判定,特别是以上三点的不可预见性,促使人们以为学生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对象只要感情真实就在社会中都有可能出现或发生,所以,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的文章就理所当然地不会被人以为是虚假的。
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人与事;也要做生活的有情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各类的人或事中去。譬如,有时为了真正地了解某一类人的生活及真实想法,学生要用躬亲实践、移情移性、换位思索等策略深入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写文章时才能做到维妙维肖、十分逼真地典型化或虚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以生活真实过渡到文学真实。
以异彩纷呈、看似真实的生活世界到情感真挚的文学世界,典型化与适当虚构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写作理念,正确地区分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虚假与适当虚构等概念。
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关注文学真实,培养学生的塑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学真实”上下功夫,笔者在此并不是说要教师带领学生坐在教室里“拍脑袋”,如此方式是“技术”层面的制造,在感情上轻易失真,而是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明察秋毫、体贴入微、细致描绘,使其塑造能力达到“艺术”层面。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驴皮记.初版序言(第二册).
[2]费洪根.生活真与艺术美.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该文作者庞健为西南大学在读硕士探讨生)
(责任编辑关燕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