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6268 浏览:218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假如我们都能熟悉到教师语言的重要量,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正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因此,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像写文章一样仔细推敲,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一、魅力导语,渲染情感

导入语贵在引趣、、指向。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反复推敲开头语,似乎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发出动听的声音。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用抒怀、煽情的语言创设某种情境和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以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清平乐·村居》一诗时,教师先播放了悠扬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几幅功力非凡的国画,然后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接着给学生播放课件,一组国画,加上老师委婉动听的叙述:“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讲究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有时它还留有很多空缺,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国画上一般还题上字,盖上印章,使之成为一幅完美之作。画是一种蕴藉深刻的语言,(播放课件:村居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以那专注的眼神里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不丢脸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二、有效提问,启而勃发

教师的提问贵在适时地巧启妙引,在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临疑难断,思维塞滞,理解错误等情况下,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由于思维能力较弱,小学生面对一些疑惑不足时,一时会难以决断。此时,老师适时、精当的提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出色过渡,引情启读

过渡语贵在衔接自然,一方面能使课堂结构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孕育感情,有效地延续感情。有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二年级《木兰以军》时,当让学生观看当时我国北方战乱的录像时,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看,这就是敌人肆意攻犯我国边疆的场面。他们践踏我们的领土,杀戮我们的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家园遭到破坏,我们的国家受到威胁。我们前线的将士死伤惨重,急需补充兵力支援前线作战。所以,朝廷才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让学生感受到了国家危难,大家都要为国而战。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也给学生有了往下读的兴趣。

四、深情描述,身临其境

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这些语言贵在形象、具体、生动。想象是开启通往文章情境大门的钥匙,教师通过引发想象,让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身有其感,便读有其味。

五、师生交流,共同解疑

魏书生老师说得好,“每一个人都是广阔的世界。”当我们把小学生当作和我们大人(主要是教师)一样的时候,我们便能很轻易实现真正作用的“交流”。
交流语贵在真诚、热情、机智、灵活。互动性强的交流语言,能让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沟通交往其乐融融,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当出示彭德怀的第二道命令时,老师与学生共同介入学习,寻找下这道命令的理由。当孩子们找到老饲养员和战士们,让他们劝说,使彭德华不得不下第二道命令,老师适时捉住这个时机,让学生深情朗读几个人的话,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吃惊、着急、不舍……教师在整个感悟过程中不时地穿插自己的范读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师生完全进入了文本,感受情感,感受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以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进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和谐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用恰如其分的课堂语言,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熟悉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小学语文教师(上).
[3]教师专业进展导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课堂教学案例.
[5]教育学.
[6]探讨性阅读教学探讨.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分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