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5702 浏览:183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到的上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浅析、判定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索不足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重要量已被提到了以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革新教学论文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以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由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不足进行创造性的探讨,找出解决不足的途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以三方面谈谈个人的尝试和感受。

一、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

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仅仅是文本的一行行文字。假如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李白的《蜀道难》时,透过全诗,我们感到诗人用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如何让学生读有所感、深有感受呢?这就要透过字里行间激活文字,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哪些词能凸显其高,哪些句子能凸显其险,以而想象出高险的具体程度,在此基础上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坎坷,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笔下的意境之中,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诗人的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忧虑与关切,自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二、做好有效铺垫,引领学生把握深层含义

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索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间隔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进行恰到好处地铺垫,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以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假如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怎么会写出这么有趣的场面。再想: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由于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体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终极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各抒己见,不拘一格显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所谓的语文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有着,这两个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个性的缺失,仍然是困扰当前语文教育的痼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索,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感受、抒发情感。在鉴赏李商隐的《锦瑟》时,学生共同探讨诗的主旨和情感,有的学生说这是一首政治诗,由于李商隐的一生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存活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他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有的学生说这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色年华时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面对两种说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索的革新教学论文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解读中,互相欣赏,互相鉴戒,以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