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10776 浏览:445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地方文化在编写校本文化教材中、在课文课堂教学中、在作文练习中、在“大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大有“作为”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地方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地方文化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特别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地方文化这块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归纳起来,地方文化有四个方面的“作为”:

一、在编写校本文化教材中大有“作为”

民勤地方文化内容浩繁,如何使其为我所用,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二教材,我们披沙拣金,曲径探幽,作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利用有奖采风征文的形式,动员学生广泛介入。最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写成书,成为我们师生手中一本独具特点的地方文化教材。其中的主要内容有:(1)大量鲜活生动的民勤方言俗语,例如“白眼狼戴礼帽——假装好人”、“板凳上钉钉子——有板有眼”、“包老爷断案——六亲不认”等;(2)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例如苏武牧羊、休屠王和祭天金人、青土湖的金牛等;(3)质朴健康的传统民俗,例如端午节戴花绳、中秋节花样西瓜祭月神、大年初一“燎天篷”等;(4)历史遗迹和地理名胜,例如汉代的烽火台和连古城、现代的瑞安堡、苏武山和苏武庙等。

二、在课文课堂教学中大有“作为”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勤地方文化,我们夸大首先要依托于教材,由于假如我们在课堂引入地方文化的方式过于突兀,那势必引起学生的困惑。而如能依托于教材,适时、适量地在课堂上涉及、讲解与文章有关的民勤地方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带动学生认真学习相应的篇章,而且还可以引发他们去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本地文化。如此一来,学生接触地方文化的兴趣提高了,教学品位和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如在讲授《胡同文化》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民勤民居的特点,北京胡同文化的封闭性和民勤保存完好的“瑞安堡”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折出传统儒家文化心理的影响。这一细节给学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个别学生还提到了山西民居和平遥古城,老师恰到好处地点出,民勤的很多居民正是明清时期中心王朝迁民充边时由山西迁入,而民居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链清楚而完整。再如讲授《报任安书》时,讲司马迁的忍辱含垢以成大志,民勤的历史名人苏武自然成了最好的对照,苏武在北海茹毛饮雪十九年的精神和司马迁一样光照千秋。而实际上苏武精神早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更为民勤人所熟知和津津乐道,情感也更真实亲切。

三、在作文练习中大有“作为”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关键在于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的理由则是手中掌握的素材太少。民勤地方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假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写作素材宝藏。语文教学和地方文化相结合,在作文练习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现身说法”,比如民勤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自古就有大队驼队走南闯北的传统,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风尚:一是立照子。驼队到达休息地点后,第一要紧事,就是在最高的显眼的沙丘上,用整株的麻黄栽一个标记,俗称“立照子”。人们出外作业,或有行路人在沙漠里迷路的时候,就能够寻见住人的地方。二是边外无盗贼。人们在沙漠中作业,往往一住数日,在此期间,哪怕离开宿地很远,时间很长,露宿地摆着的东西一样也不会丢失。迷路的人到这里,可以喝水吃馍、打火做饭,只是走时决不带走任何东西。三是盖井和续火。驼队离开宿地时,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第一是把掏下的井用草盖好,插上草标,让过往行人或驼队到此可开井取水;第二是在火堆上再续上干透的畜粪,留下火种,过路人至此,可拨开火堆做饭,临行时火种不断。当老师把这些民勤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鲜活素材摆在学生眼前时,真是“吹皱一池春水”,有人据此写出《大漠驼铃》,体现沙漠风寒、真情依在的感人画面;有人写出《薪尽火传》,讴歌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呼唤道德知己的回归……把地方文化纳入作文的轨道,是一种彰显人文精神、提高作文素养的非常有益的尝试。

四、在“大语文教学”实践中大有“作为”

社会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它也是“大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里面有丰富的语文资源,隐含在地文文化之中,假如好好利用,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民勤一中语文组与学校政教处密切配合,利用星期天或者节假日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调查探讨活动,亲身感悟民勤地方文化。其中的话题有《民勤姓氏考证》、《三角城和休屠王》、《漫话苏武牧羊》、《民勤门楼楹联的特点》等等。我们以为这些活动是成功的,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要专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古迹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具有地方特点的乡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以继续和进展。活动结束时,多数同学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经过精心评选,对优秀者赐与奖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地方文化是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以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公道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仪态万千、异彩纷呈。
最后,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第一,民勤地方文化在历史进展过程中呈现出“来自四海,成于一隅”的走势,其中不可避免地夹带了泥沙,应该教学生识别真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切不可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第二,民勤地方文化归根到底是一条文化支流,它以属于传统文化这一主流,一切语文教学都应该在这一条件下进行,严防坐井观天、舍本逐末。第三,探讨民勤地方文化,提高语文素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广泛的动员和介入,让地方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登上大雅之堂,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