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步》为例谈探究式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8458 浏览:324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时下,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现拟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以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公道,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讲得通透彻底。
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熟悉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表明“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何谓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呢?儒家以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之人应努力成为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君子。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处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交要“仁、义、礼、智、信”,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天下大同”。在大同社会里的生活状态虽因人而异,但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一先进》中所谈的理想生活状态却最具代表性。他以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暮春天气,着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随身童子,去沂水中洗洗,上舞雩台临风披凉,然后边咏边唱踏上归途。其原文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尔也。’(曾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简言之,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仰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值得我们继续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纵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先容提出孔子理想式的远足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索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联系并达成一个共鸣: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远足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他个人是一个满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是不会成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穷财富的物欲者的。
探究进行到这里,我们并不能因此满足,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被打开的思想与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相连接,让他们将这种有益的文化价值观与物欲者的价值观作一比较并达成一个新的共鸣: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这种价值观既有具体的景象: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又有可实现性。
上述景象固然作为社会整体难以一时实现,但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却轻易做到,随着个体行为的逐渐增加,社会整体也就实现了,它让人感到自己的追求不是大而难求、遥不可及的,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很轻易实现的。相反,物欲者所追求的却是大而难求、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物质财富。为此,他们常怀戚戚之心,无穷的攀比,不断的敛财,不思奉献,专为索取,不惜为财铤而走险。他们可以为财忘其德,甚至忘其身。这类人之所以这样,主要理由就在于没有养成有益的东方文化价值观。
笔者以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进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运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穷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