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3902 浏览:106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是指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以及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达到共同发现、相互发现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有何对策可寻呢?
一、读透文本是对话的基本条件。阅读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专注地阅读文本。只有读透文本才能达到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目的。怎样做到读透文本,主要采用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地感知、咀嚼、回味文本以达到读透文本的目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只要读透了文本,精神就能得到愉悦,心灵就能得到净化,人格就能得到升华。作家陈建功说:“读屈原,感到启己的卑琐;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力;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恐怕就是读透文本作用之所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己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只有教师读透了文本,有了真切的阅读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师生对话时才能游刃有余。
二、确定话题是对话的必备条件。对话必须有话题。要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设置一个核心的对话话题。话题的来源有很多种:可以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感受、发现、疑问、困惑,也可以是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设计的不足。如《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在引导体感知课文内容后,以学生提出的质疑“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烧诸葛亮的船呢?”为契机,引出话题“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是否想到曹操会用火攻呢?”课上,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学生根据对话所得,自主感悟,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由于对话的话题确定合适,加上引导得当,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但走进了文本内容,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三、营造氛围是对话的有力保障。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一个介入者、讨论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讨、讨论和交流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跟学生同等对话,对学生学习评价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舒缓的语气,来评价与激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如使用“刚才同学们朗读课文真不错,能允许老师来读一下吗?”、“你读得很正确,要是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老师被你感动了”等课堂用语,就能很好地融洽师生联系。只有师生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对话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四、创设情境是对话的内在要求。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对策之一。假如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学生就能积极介入对话。
常态教学中可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排演时,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体现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时,可让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思索,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型路线上运行,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解决难点。活动情境的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拓展方式是对话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必须鼓励学生自由地“言说”,学生在“言说”中才能不断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体验也就各具特点。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在课后延伸这个环节里,可以设计这样的不足:你想对那个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以指责小村庄的人不注重环保,应该爱护树木,不要乱砍乱伐的角度去谈。也可能有学生抛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是个多么美丽的风景区呀,为什么不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呢?”对于学生的这种创造性“言说”,教师要充分尊重,顺势而导,拓宽学生思维,以而激发其他学生“言说”的。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三位一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要求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又要求师生与文本之间加强对话与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同时师生双方又要不断进行讨论,以达到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市颍泉区实验小学、颍泉区教学探讨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