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有效尝试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23905 浏览:1072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浅析、判定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索不足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策略,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讨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推动教学论文他们探究能力的进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探究的习惯

探究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历以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被动阶段,学生不了解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更不知道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时,老师就必须向学生先容探究性学习的知识和策略,并结合具体事例给学生做示范,或者由教师提出探究性的不足让学生解决。要使学生明白这种策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能力层级比较高,但是掌握了这种策略,养成了这个习惯,语文学习会有很大受益。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探究学习的要求时要循序渐进,如由要求学生每个月必须提出并解决一个探究性不足,逐渐过渡到每周甚至每篇课文必须提出并解决一个探究性不足。
探究的习惯养成之后,学天生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善于发现不足并解决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学习《鸿门宴》(苏教版必修三),学生提出的探究不足是:项羽由盛而衰、终极失败的理由是什么?学习《雷雨》(苏教版必修四),学生提出的探究不足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还是假?假如四凤爱的不是周萍而是周冲,她一定会重蹈母亲的覆辙吗?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苏教版必修五)一文,学生提出的探究不足是:鲁迅明明在文中说了那么多的话,可他为什么还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学习《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五)一文,学生提出的具有探究性的不足有:①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又是如何体现的?②屈原与司马迁一个选择了死,一个选择了生,他们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选择?假如不养成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这些不足学生是提不出来的。

二、寻找探究的契机

所谓“寻找探究的契机”就是教师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这些机会包括课文的导入、文本的剖析、不足的探讨、课外的拓展等。

1.课文的导入

导语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将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催化剂。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策略,解决生活中的不足,探究文本对话的矛盾处、疑惑处。例如,在教学《六国论》(苏教版必修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历史上有很多史实让人扼腕叹惋,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就是其中的一个。六国为什么会灭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苏辙以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齐、楚、燕、赵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李桢以为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秦国能够称霸是由于“得天助”,六国失败是由于“失天助”等等。我们今天学习《六国论》,作者持什么观点呢?在探讨六国灭亡理由的各种观点中,哪种观点更中肯呢?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一定会找到不足的答案。

2.文本的剖析

很多值得探究的不足是在课堂上剖析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剖析文本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特别是在学生主动提出不足的时候更应该这样做。由于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可能都像教师预设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可能会提出教师没有预料到的不足,而且这样的不足可能就是学生迸发出的聪明的火花,假如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就会使火花熄灭。在教学《项脊轩志》(苏教版必修五)这篇课文时,有学生对第二小节课文注解“东犬西吠——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主动提出疑问,我发现这是进行探究的好机会,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善于思索,然后请他说说理由。这个同学以词类活用的角度说了理由:“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或“对着西家”的意思。我表扬了该生善于思索。有同学以生活常识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狗忠诚于自己的主人,在西家有什么消息时,会原地叫唤,不会跑到西家去叫。还有同学说这是互文手法,并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和“主人下马客在船”等例子作为印证,说明“东犬西吠”也含有“西犬东吠”的意思。由于把握了探究的机会,同学们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远远胜过教师灌输式的讲解。

3.不足的探讨

在不足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说是最直接的。例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一文开头3个小节中有这样几句话:“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地说他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这个不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我让学生思索两个不足:一是联系自身体验感受身在异乡的老舍对故乡的感情;二是回忆所学作品中类似的表达策略。有的同学联系自己跨入高一参加军训而寄宿学校,自己以前没有离开过父母和家在外住宿两周时间,因此对家格外思念;有同学联系自己跟父母负气而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孤苦伶仃,更体验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同学引用柳永《雨霖铃》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句子来说明一个人在感情激动时有很多话要说却难以表达的情形。学生运用对家或者故乡的亲身体验和感情以及以其他文学作品中学到的与老舍类似的表达策略,经过讨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对北京有深厚的感情,此时身处他乡,而北平此时并不太平,笼罩着战争的阴云,看到自己的故乡、文化的古都被侵略者践踏,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因此,想要表达对北平的感情却难以言传了。

4.课外的拓展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学生在课内习得的知识、策略、能力要能够在课外的拓展中自觉运用。语文的课外拓展主要是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具有专题性质的选修教材,老师要布置探究性题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索完成。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短篇小说选读》时,我就布置了这样两道探究题:①例谈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②谈谈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差别。通过课外阅读练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三、授予探究的策略

策略恰当,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探究学习也要讲究策略,而这策略主要靠教师授给,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一开始就会进行探究,也不是所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够探究得很好。我向学生传授的探究策略主要有:(1)比较。运用比较,可以确定不同事物的高下优劣,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材中可以用比较法进行探究的作品可谓多矣。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选读》中的二人作品,可以以“同为豪放派的苏辛词有何差别”为题进行探究。(2)综合。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或中学阶段所学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探究。如苏教版必修五中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几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的生死观,再联系臧克家《有的人》,可以以“谈生死观”为题写成探究性文章。(3)归纳。归纳指的是由一系列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普遍结论的策略,它能帮助同学们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的规律,这种策略对学生总结语文学习经验很有好处。如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很多散文、诗歌作品,就可以以《谈散文的鉴赏》《诗歌鉴赏策略举隅》为题进行探究。(4)鉴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时不足可能难以得到圆满解决,有时解决不足可能缺乏深度,这时可以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如教材的,教参的,网络的等等),扩大视野,寻找解决不足的办法。另外还有演绎、例证等策略,在此不逐一赘述。

四、激发探究的兴趣

阅读教学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胡乱解读,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解读出来的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阿Q”或者“孔乙己”。在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学生们往往轻易犯这样的错误,例如学习《项链》时,我让学生思索“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什么体现”?同学们提出了多种公道的可能性,也有不符合人物性格进展逻辑的说法,这是没有认真研读文本造成的。学生满怀热情进行探究,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保护他们探究的热情,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帮助纠正。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探究性学习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把握机会,让学生以错误中获得经验,并借此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径。
总之,探究学习有利于进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进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可持续进展能力。
(责任编辑关燕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