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布满生活气味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0356 浏览:932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学校课堂上,而且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味和生命力,这是新课标特别夸大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关键词:语文素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生活资源生活化返璞归真兴趣盎然
语文课堂只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只有以语文生活化为途径,才能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味和生命力,这是新课标特别夸大的教育理念。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生活资源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以论述到实践,以集体备课到互相听课、评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推动教学论文了语文课教师的专业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随着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也逐步被教师们接受和认同,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练习,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访一访,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间隔的差距,所以学生熟悉得不建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丰碑》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长征中的视频,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以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眼前,以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奴隶英雄》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斯巴达克的熟悉,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革新教学论文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应该去亲身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
如教学《第一场雪》,我特地选择了一个大雪的天气,将学生们领出教室,走进白雪皑皑的校园,登高望远,饱览粉妆玉砌的大好山河;同时,又引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每处景致,有挂在树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有堆在树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还有随风飘扬着的雪末儿。再和学生在这如斯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体验冰天雪地里的欢快。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品读课文,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第一场雪,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布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又如《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中”大自然的伟大异景。假如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去看看日出,专心感受一下日出的自然美景。然后再把课文中描绘的日出美景和自己感受到的日出美景做比较,寻找共同和异同的地方,触类旁通,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班级生活,学习语文。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介入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的选举,让学生写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2分钟演讲”,让学生在班级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展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好学生》;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介入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推动教学论文,共同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四周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同等而又布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练习。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扇动风情”、“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练习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捉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留意力总是不能集中,老师就可以巧妙利用孩子想当小老师的心理,和家长商量后,请孩子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这样学生会很快改掉了留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实在,在家庭中还有很多学习语文的机会,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先容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在加赞许。进一步讲,在家庭生活中,以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以听广播到看电视,以亲子间的沟通到家庭讨论,……无一不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轻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同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9期语文教师

2、小学语文教师报

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我的“语文教育观”》《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