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9058 浏览:836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养成预习习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贯串于一节课的始终,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调节、标准等功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留意遵循教材编排特点,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如:课始时,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按课文前的“预习”部分的要求,预习课文,发现课文的趣点、情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再结合“预习”和“思索练习”的内容,发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一旦确定学习目标,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介入课堂教学。

2.加强课堂讨论,深化课文理解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积极思索,相互交流、探讨的自主学习行为,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进展的应该尽量多些。”采用讨论的策略,为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供了机会,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3.鼓励学生质疑,自我获取新知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解难中蕴涵着知识的进展。宋代朱熹所讲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多方面去发现不足,提出不足,终极达到解决不足。

4.总结升华,拓展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以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例《难忘的八个字》一课的教学中,当我成功地在作者和学生之间搭设情感共鸣的桥梁之后,学生的情感已达到汹涌澎湃的地步。我趁热打铁,用一段饱含深情的结束语,引领学生的情感向更广阔的天地里延伸:“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而在我们中国还有六千多万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环境的阻碍,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是最困难的群体,特别需要我们的帮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请用我们赤诚的心,温暖的手,理解、帮助残疾朋友。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靠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它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投其所好,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主动去学。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调控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以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未几,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不足。二是当学生思索碰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的不足。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索不足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不足,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以一个角度提出不足时,就以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不足。这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以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即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圈、点、勾、画的习惯。②培养学生眼、口、耳、心四到的习惯,学习时必须做到眼看、口念、耳听、心想,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③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习惯。“提出一个不足往往比解决一个不足更难。”预习每篇课文时,教师务必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不足,带着不足到课堂上学习,去寻求答案。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养成,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