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教学三个依据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0128 浏览:924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知识包含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的综合,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要依据学情的需要、文本解读的需要和教学指向的需要。探讨语文知识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语文知识;教学;依据
所谓语文知识是指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对策、态度
等。[1]语文知识是包含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的综合。目前对于语文知识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语文知识的内涵、分类等不足。语文知识该怎么教的探讨目前还不是很完善,本文结合相关的课堂案例,对该不足予以探讨,以期提高语文知识教学的质量。我们以为语文知识的教学至少有学情、文本解读和教学指向三个依据。

一、依据学情的需要确定语文知识的教学

所谓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别和特点的具体情状。于漪老师也说过: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熟悉,悉心探讨,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到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差别和特点是决定语文知识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我们以为以三方面把握学情:一是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关注学生的课堂介入;三是关注学生的动态天生。一堂课要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往往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就能确定教学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实际进展和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需要进行教学,充分挖掘所要教授的语文知识对学生生命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聪明提升的内在作用和多元价值,实现语文知识与学生实际进展的“相遇”,让语文知识的教学进入学生进展的历程。
郑桂华老师在《双桅船》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确定语文知识的教学的,其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先来看这首诗,看过后想一想,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写的是离别、相遇。
生2:写的是对故乡的依恋、思念。
生3:“岸”和“船”指代什么?
生4:题目是《双桅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5:写的是两个人的离别,恋人或亲人。
生6:“纬度”是什么意思?
生7:“灯”指代什么?
生8:“风暴”指什么?
生9:这首诗写了相遇—离别—相遇—离别
师:我们可以把前面的调整一下,是相遇后别离再相遇在别离。
生10:诗人是把自己比作船,把对方比作岸。
师:对方是什么呢?同学们再来读诗,以意象入手,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哪些意象更关键?
郑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并提出不足,在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根据学生初读诗歌的感受及其不足来确定教学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进行”[2],当学生需要“意象”时,郑老师及时出示并扩充了意象的内涵。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论文的把握,郑老师才能教给学生需要的语文知识,所以说语文知识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二、依据文本解读的需要确定语文知识的教学

所谓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指教材中的一篇篇的文章。文本解读是作者与读者共同介入的双向交流活动。以授课的角度来说,它主要是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叶圣陶曾经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3]叶老所说的国文教本实际上是指一种静态的文本,所谓理解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
在把握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课文本身的特点应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依据。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4]语文知识的教学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进行调整,而文本解读主要依据两方面:一是文本本身的特点,主要是文体和章法结构;二是读者所具有的文本解读能力。当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时,教师就会根据文本的特点及时教授合宜的语文知识。例如,钱梦龙老师的《死海不死》其环节如下:
师: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先容、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是知识小品。
师:他说得对不对?但什么是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呢?
生: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我是猜的。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
钱梦龙老师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决定教授说明文中的“知识小品”及其特点,在教学之前出示了说明文的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来学习知识小品及其特点,以而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了说明文的内涵和外延。读解文章也需先辨体,把握了文体的特点之后,就易于了解文章的要领和线索,所以说,解读文本也需要辨识清楚体裁,只有辨清体裁才可能教学合宜的语文知识。

三、依据教学指向确定语文知识的教学

教学指向是教学目标之指向,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就是“教师想教什么”。[5]
正确的教学指向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内容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教师将自己对课程目标和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转化为教学指向,根据教学指向确定合宜的语文知识,进而设计教学活动,最后在课堂上实现这个教学指向。因此,教学指向在课堂背后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指向的不当直接导致所要教的语文知识出现不足。王荣生指出,一堂语文课,假如教学内容不明确或者有偏差,那么无论教学策略多么先进,无论课堂气氛多么活跃,无论师生表演多么出色,也绝不能称得上是一堂好课。[6]所以,教学指向是语文知识教学的依据。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指向应基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三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
高老师在其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将“文章的层次结构”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向,其环节如下:
师:我先先容一下悼词的写法,悼词一般分三个部分:一是开头——一般先容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理由、身份等;二是主体——先容并评价死者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三是结尾——表示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根据悼词的写法,来缩写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缩写课文。第一段应该怎么写呢?悼词的第一段一般会先容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理由、身份等。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缩写一下。
生: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去世了。
师:接下来写悼词的正文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先容并评价死者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根据文章内容,把马克思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以及对他的评价写下来。
高老师把“文章的层次结构”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指向,首先给学生呈现出有关悼词的知识,如悼词开头一般先容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理由、身份等;主体先容并评价死者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结尾表示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的希望和要求。高老师让学生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学习本文的层次结构,曾祥芹曾经说过“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可见层次结构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引领执教者依据课程标正确定正确的教学指向,并立足于文本特点和学生需要。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引领执教者依据学情、文本解读的需要和教学指向确立合宜的语文知识,由此设计教学活动,终极达成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7.127-128。

[2]中华人民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3]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十四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
[4]中华人民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5]李海林: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指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1)。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7.197。

[7]曾祥芹,张会恩:文章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通讯地址: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