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学之路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2466 浏览:66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公民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以语文教育的未来进展来看,语文教学格式需要转变,素质教育应提上日程,“全面进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式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夸大能力练习、思维练习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语文教学内容将必然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向学生素质全面培养转向。因此,现代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当今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核心应是将知识转化为聪明——注重人文教育,使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文明积淀为人格——注重品味而不是浅析。

一、知识转化为聪明——注重人文教育

维果茨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可引发内化过程,以而建构知识系统。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比如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以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须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浅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感动人心的气力,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
语文学习不是信息以外到内的单向的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语文学习应该通过学生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实现,而不只是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学生要不断地基于新信息和原有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假设和推论。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学生完全进行“发现学习”。学生作为正在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中的个体,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独立发现人们已经发现的各方面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但这种引导应该是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它应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相适应。这种支持应该作为学习的支架,在学生需要时提供,而在学生可以独立思索、独立探讨时就要撤消,以免限制和束缚学生的建构活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方面要浅析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应在何时提供何种支持,在何时撤消,在何处多给引导,何处应少给引导。外在的引导和支持应随着学习的进行而逐渐动态地减少,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逐渐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讨。我们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建构空间,又要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教学中的辩证法。
由于学生是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因此,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这包括借助语言符号进行的间接经验的传递。但信息传递本身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知识建构,它要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学设计者应以知识建构为中心来考虑信息传递的形式和内容,比如传递的是结论还是不足及对不足的思索是定论还是假设等。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经验传递是知识建构的一种途径,它必须与观察性学习和活动性学习有机结合,才能共同达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教学内容既是“教”的内容,又是“学”的内容,除要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未来设计和奠基,以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把教学建立在现代生活大系统和学生生活经验小系统相贯通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可持续进展和终身进展服务。
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语言能力。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们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它们既要有现实的体验,又要有想象力的发挥。语文自然是与生活联系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夸大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量,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不足。建构主义以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以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夸大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与成果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运用所学的语文技艺教学论文,天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操纵等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自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运用——写自己的生活,自自然然淡化语法教学、淡化词语教学、淡化阅读浅析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熟悉,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语文,面向世界、熟悉世界,创造个人的世界,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充足的能力和信心。
这种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进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个性、差别、自主、潜能得以充分进展,使学生的气质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使知识转化为聪明。而且,课堂语文练习和课外语文生活实践的强有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读无字生活的习惯,和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以而实现学生以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终极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不足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不足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以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生活是“生”的是“活”的,生活是有“用”的,生活也是有“情”的。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使文明积淀为人格——注重品味而不是浅析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明的成果,但却不能使其内化为人格。语文课尤其要留意这一点。因此,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去开阔学生的视野,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以此儒化学生的人格。假如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捉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别,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应重视“品味”,夸大背诵。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不仅有助于开发自己的右脑,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语文教师拥有一批高品位的好书美文并不难。好书美文既能启迪聪明,更滋补精神。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假如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那么,嚼蜡之味顿生。优秀的文本需要学生潜心揣摩,如《荷塘月色》,学生可以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把握“另一世界”与“这一世界”的情景反差,让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作为文本的题旨,使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朱自清那有着“最完整的人格”的生命之中,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应该符合生活本真,惟其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彰。语文教师进行艺术化情景创设和教学设计,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里布满“故事”,布满艺术情趣。课堂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似乎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师生之间同等和谐,精神状态积极饱满,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语文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在《师说》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自己来感受网络时代的老师应是什么样的,和韩愈笔下的老师有什么区别。
这样,学习和认知二者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介入和解决不可预知的情景”,学会在自我管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学夸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为自身的学习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只充当“推动教学论文者”、“塑造者”,通过对话与学生互相探讨,向学生提供策略和对策,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介入找出不足的解决办法。学生角色和学习环境的新概念也使得原来注重个体的学习方式让位于提倡学生间互相探讨、互相推动教学论文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当今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在理念上加以转化,在策略上加以转变,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知识转化为聪明,使文明积淀为人格。当然,聪明需要聪明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的感召,这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根本挑战。
于国华,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