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25885 浏览:1193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随着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入,在观念上,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上也成为热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它还有着着很多不足。
首先,实施的盲目性。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文,都要经历探究才算“学习”,似乎每一篇课文都试图衍生点“探讨性”的东西,而不辨选文属何种类型、“探讨”采取何种样式,因而“挖掘”出一些很怪模怪样的“探讨课题”。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由于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感受作者科学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其次,形式化严重。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纵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要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执行,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不足;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最后交流探究结果。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再次,对差生的探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索,得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充分关注教室中“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基础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探究性阅读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我体现,这样也就更努力地去探究不足,以使自己的体现更佳。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为,文本的天生与有着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以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1)运用“往回看”的对策,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是一种布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对策,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对策,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浅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以而推动教学论文理解。
(2)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地吟咏,进而熟悉文本的整体描绘,终极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熟悉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感受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介入引导归纳。
(1)创设不足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天生。
(2)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点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同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三、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

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布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以“象”中看是景色,以“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作用假如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捉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参考文献:
[1]杨峻岩.走进阅读:高中语文阅读练习精选(高1)[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革新教学论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玥瑛河南省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461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