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对当今语文教学鉴戒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11465 浏览:461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的语文教育滥觞于先秦时期,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进展过程中,它集中探讨汉语言的特点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而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族色彩。但是这种传统传承至清末民初,却遭到当时部分国人的质疑,特别是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后,他们开始采用西方的语文教学系统,并逐渐摒弃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思维特质,以而导致语文教育的本质受到削弱。在积极实施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今天,我们再回顾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不难发现传统语文教育中有很多经验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然适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集中识字的策略。在古代,语文教育使用的蒙学教材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为主,还兼学一些“杂诗”。这些教材采用韵文的方式,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修身、读书、礼节等。它的优点就是容量大、易诵读,与生活联系密切,便于集中识字。一般入学第一年以识字为中心,约两千多字。由于汉字笔画的排列组合形式复杂多样,其部件和字形数量繁多,为了便于区别大量的汉字,古人教学生一些关于文字和声韵方面的知识,着重在造字的原则与字的结构上来帮助学生辨音析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在古代比较发达。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会认,会读,能够背诵,这样,就为初步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写字是书馆的一门主课。在先贤们的眼中,“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练字的过程。提笔就能够规矩、端正地写,这是传统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习惯。以心理学角度来看,练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人的心态,变化气质。“字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艺术角度来讲,它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楷、行、篆、隶、草等不同字体艺术形式为人们竞相模仿,活跃了艺术生活,成就了很多伟大的书法家。总之,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根据北师大探讨统计,一篇《千字文》就浓缩了现行小学至初中语文课本三分之二的生字。再者,练字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

在我国古代,一般以入学第三年开始,让儿童在读经书的基础上读散文,如《书言故事》《蒙养图说》《童蒙观鉴》等;读诗,如《咏史诗》《千家诗》之类;读属对,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最后再学使用工具书的知识。在进一步阅读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读史、诗赋和时文,例如《左传》《国策》《唐诗三百首》《玉台新咏》《古文观止》等。因而传统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熟读、精思、博览、评点。古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童蒙须知》中也提出:读书必须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在古时,人们读书不责备然理解,先熟读,记住内容再说,待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老师多不讲授,以积累为突破口,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感悟来学习。通过熟读、精思的策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锻炼学生读书的记忆力、专注力。因此,早期的诵读,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以而也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聪明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另外,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优秀的文言作品,能很好地学习进步思想情感和完美艺术形式如何有机统一的办法,领会伟人、卓人、文人的高明之处。让学生博览书籍,积累书本材料,在赏读优秀文学作品中积累情感,得到语言整散结合的窍门,自然作起文章来语句畅通,写出美文。再者,学生品读精品美文时,往往都会有自己的一点点心灵感受,采用评点法可以有效地记录下自己的感言,很好地实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

三、写作教学

对于写作,一般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大多以模仿入手,提倡多写、多练,“先放后收”。古代的写作教学提倡多读、多背、多写。多读、多背是写的重要的条件,文章需要多写方才能练就成功。同时,古代的作文教学十分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的基础练习。做诗之前,先练习属对;写议论文,会先练写段落,这些练习虽说不足全取,但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却是它的一大优点。因而以单项练习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练习,符合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学生作文多以模仿开始的。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熟练。”实践证实,人们练习写作都要经过模仿,妙心运用,而后才有自己的独创之作,这是正确的学习作文的终南捷径。
关于传统作文教学另一经验,宋代谢枋则提出“先放后收”的作文主张,一般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写“放胆文”,然后再写“小心文”。他以为学生习作文,开始解决的不是作文规范不足,而是作文的胆量。只有解决了“敢写”的不足,才可能进一步解决“写好”的不足。所以说,他关注到了写作兴趣的重要量,而且看到了写作兴趣在写作练习中是第一位的。
总之,以上的写作主张在今天看来是很科学的,可以把它作为当今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经验。

四、教材编写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不是现代作用上的语文学科教科书,而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泛语文教材。以不同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但蒙学教材、文选教材、经学教材这三大类为古代语文教材的主体。蒙学教材,一般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内容通俗易懂,综合性强。以《三字经》为例,有1128字,并且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广:首先讲教与学的注重性,其次讲道德、礼数规范,再次先容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蓄等名物,先容“小学”“四书”“六经”“五子”这些为当时学生必须具备的常识,后用较长的篇幅讲述历史,最后鼓励孩童勤勉好学,不少语句脍炙人口、世代相传。很多内容,综合性很强,适应学生身心进展特点,对儿童有着启发教育作用。在编写上,蒙学教材留意句与句之间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文选教材一般选录一些优秀的范文作为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受到感染教育,养成深厚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揣摩其行文的策略以及驾驭文字的技艺教学论文,悟出语文,尤其是作文的真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证实,假如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那么其语文能力必然会有质的奔腾。经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必修教材,经学教材内容多涉及古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宗教等,为我们语文教材打通文史哲的壁垒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范式。

五、教育的实践性

在古代教育思想中,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很早就创立了实践性很强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学与道德教育为一体,集内在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仪礼外形。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念,实现了徳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因而,传统语文教育在蒙学时期就开始向学生先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蓄等名物。并且在进一步教育中传授学生骑马、射箭、驾车等技能,使得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的实践性不光体现在传授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上,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古人喜好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进行探讨发现,以而获得切实的教育。春秋时期,孔夫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不仅得到了政治上的礼遇,而且了解到各诸侯国的风俗人情,记录于书,为后人进行文化考证提供依据。再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说的就是以实践中获得教育,实现了行知的统一。所以说,传统语文教育本身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一定作用上对当今语文教育的革新教学论文进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传统的语文教育是根据汉语言特点土生土长的教育,符合语文进展规律,曾创造出辉煌的中国古文化。所以当今的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应充分鉴戒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提高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整体水平,为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民素养,创造灿烂的新千年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立全.关于“语文教育民族化”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实践与思索[J].语文建设,2002,(2).
[3]陈钟樑.语文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必要的乌托邦[J].语文教学通讯,2002,(6).
[4]杨勇.论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时代精神[J].河西学院学报,2008,(3).
[5]朱熹.蒙童须知[M].合肥:黄山书社,2003,(6).
[6]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李立夏河南许昌学院461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