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语文教学一道风景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5456 浏览:2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是以阅读为生命的,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读书时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张着嘴巴在读,并没有深入思索,一遍读下来,一问三不知,这种阅读是毫无作用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为捧着语文书发出声音就是在读书,更不能以为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有效的阅读。学生专心地读,边读边思索,在思索中收获,在阅读中积累才是真正的阅读。通过多年实践,我以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提起笔给所读的每一篇文章做批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博览古今书籍,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范,他最擅长的就是在书上做批注,凡是他读过的书,上面都会有密密麻麻的标记与批注。
一、批注让疑问浮出水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只有专心读,才能有疑问,只有有疑问才能引发思索,只有认真思索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学生接触到一篇新的文章,肯定会有不理解的字、词以及句子。假如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读一读,他们就会停留于表面的泛泛而读,正如一句俗语所言“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不会去深入文本中反复思索,这样的读书是没有任何收获的。而要求学生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时,他们就会由于老师的指令而边读边思索,唯有伴着思索的读书才是有价值的读,才是真正作用上的读。在批注这种形式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时,就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不足,提出不足,就会认真地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做上记号,就会写下读书时的疑问和困惑,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就能将不理解的不足呈现出来,在交流中感悟,在争论中明晰,以而达到解决疑难扫清障碍的目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批注让出色尽情展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夸大重视朗读,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不能以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不能以空洞的说教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更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代替学生的感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在潜心思索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在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体现手法、语言特点、出断、重点语句,在思索、浅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句段和出色之处,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写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边读书边做批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感悟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一句话肯定有不同的感受。
在持之以恒的批注中、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批注中大大地改善了。课堂上,学生布满了灵动,出色的语句不时以学生口中蹦出来,面对同样的一句话,学生们说出了几十种不同的感受。课堂的出色在学生的批注中尽情彰显,批注让学生实现着生命的拔节。
三、批注让能力不断提升。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夸大学生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手不离笔,随时圈写”。在批注中天生聪明,在批注中提升能力,“得法于课内”是语文教学的至理名言。刻意地培养学生“不做批注不读书”的习惯正应了叶圣陶的一句教学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给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做批注,是打开阅读大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反反复复的实践,必然会整体把握,注重课文的融会贯通,将思维迁移;就能掌握这一串钥匙,并学会使用;课外阅读就能够举一反三,阅读任何文章,都能自己浅析思索并有所收获了,做起阅读短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理解深刻了,感悟独特了,积累丰富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再艰难生涩了,提起笔就会有行云流水的感觉。
在日复一日的批注中,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不断积累,聪明不断天生,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种幸福的享受。每年的抽查调研,班上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班级。
让学生边阅读边做批注,在批注中发现不足,在批注中获取独特感受,在批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批注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让批注撑起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让批注引领学生幸福地徜徉在语文学习的乐土,让批注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作者单位
江苏如皋市磨头镇大高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