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积极渗透生命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8345 浏览:330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
(2)适时创设两难情境,重构学生生命价值观。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不足,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索。如教授司马迁的《史记》时就可以对作者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展开讨论,司马迁究竟是忍辱负重还是苟且偷生?又如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属于英雄壮举,值得大家歌颂赞扬(“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是属于英雄迟暮,徒发同情之感慨?无论学生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不足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经意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索。
(3)品味语言文字,亲身体验生命价值。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教益的。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当学生读到“不幸的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时。教师没有让孩子们漫不经心地轻轻读过,而是让他们放下课本,紧闭双眼,紧捂双耳,体验小海伦的处境。不过两三分钟,孩子们就睁开眼放开手,大呼“受不了”、“憋死了”、“好象与世隔绝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再次品读这一段话,学生们沉默了:一辈子处在无边的黑暗与沉寂中,该是怎样地让人绝望啊!通过品度与体验使学生对已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一份珍惜!
(4)注重课堂天生,获取意外的教育成效。大家都知道,过于严谨细致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而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现时思想和心理状态,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当粗而不疏,留有充分的空闻让学生体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的不断天生中,随机适时地进行生命教育。教学《与妻书》一课,因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教师便让学生自读发问。一学生的不足颇具水准:“林觉民当时的想法和行为到底值不值得?”正所谓一语激起千层浪,不足很快成为了学生讨论的焦点。有些同学的看法也很有深度,现摘录几句:“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安定,哪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和团聚”、“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利益,包括美满的家庭、爱情、青春以至人最可宝贵的生命,都必须服以于它,否则就没有个人的幸福可言。”“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但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眼前,它是极其渺小的”,“假如我们的死能够换回他人更美好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不是很有价值和作用吗?”多么感人至深的话语啊,假如教师不注重课堂的随机天生,又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如此深刻的生命熟悉和体悟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在看来,韩愈所说的“道”已不仅仅指儒家宣传的思想道德,结合当代社会,它更应该包含生命之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的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熟悉。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