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整体性进展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10986 浏览:449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高中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就是:高一语文好教但不好考。好教的理由是:高一语文共完成四本书(必修1-必修4)的教学任务,每学期两本,目标明确,任务量适中,以课本为依托,在计划中如时推进,且内容形式主要集中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上。但一到考试,师生们都没底了,理由是高一语文所学内容很有限,但语文测试为了顾及试卷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无所不考,特别是第Ⅱ卷上的对成语、病句、修辞、仿写、对联等方面的考查,学生完全是在自己原有的语文基础上随着感觉走。尽管每次试卷讲评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但仍然只是停留在对已考内容的零星的掌握上,到第二次考试又是云里雾里;教师们也很无奈,由于在全面告别辅导课的今天,面对每学期两本必修课本的教学任务,时间相比较较紧张,而成语、病句等知识是集中安排在高二中后期才接触到的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上,对于小说、古代诗歌等鉴赏能力的培养也要等到高二下学期开设《中国小说欣赏》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才能集中学习。因此,高一语文的学与考严重脱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一困惑,实现学、考统一?我以为当以高一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进展入手。具体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浅析高考试卷,全面了解高中语文常见试卷方式及结构

这是引导高一学生提升学习层次,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是学生全面接受新知、能力全面提升的思想准备,也是教师全面有序、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一语文整体性拓展的条件与基础。通过分发近三年的中、高考试卷,比较浅析中、高考试卷的结构、内容等,让高一新生首先做到心中有底,初步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进展方向与终纵目标,以而做到有的放矢,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观念、方式的转变。假如说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侧重对知识的积累,高中则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古代散文的阅读等更是侧重对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赏析的能力、艺术手法浅析的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能力等。同时,高中语文课本只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平台,学生在借助这一平台练习双基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真正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二、落实对多方面知识的基础积累,不好高骛远

这是实现高一语文教学整体性进展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将影响到高三综合温习的速度与效度。不少学生在高中开学伊始漫不经心,总以为语文成绩暂时差一点不要紧,到高三时经过一轮、二轮甚至三轮的温习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殊不知,语文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相对稳定性,它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各项能力的提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因此,没有高一阶段的基础沉淀,高三时的综合温习就似空中楼阁,只能事倍而功半。这种基础积累包括字、词音形义的积累、古诗文识记的积累、文言实虚词作用及用法的积累、课内外现代与文言阅读能力的积累以及叙述、议论等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力的积累等等。没有这颗颗零散的“珍珠”,何以实现高三综合时的整体串联?因此,高一语文教学中要牢牢捉住“细”与“实”,“细”中不放过一个生字的注音,“实”中讲求课内与课外的融合。因此,积累是为了更好地扩展,扩展是建立在全面积累之上。

三、重视课后作业设计,注重讲评的“宽”度

高一语文,以必修1到必修四,差未几每篇课文后都配设了1-4道思索题,供学生练习、理解、巩固、提升,但所设不足都囿于课文内容,而多数语文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将课后练习中的不足融入到对课文的讲析之中,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每课的课后练习题只能起到回忆、巩固之用,而不能起到锻炼思维,推动教学论文理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上要多动脑筋,科学设置。既要考虑语音等基础题的设置,又要考虑“语言文字运用”题以及与课文相对应的扩充性阅读理解题的设置,既要考虑课后作业的“量”的适中性,又要考虑课后作业题型的梯度性、多样性、全面性、科学性。如必修2第三课《老人与海》的作业可设计为: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

(1)桅/诡(2)臭/嗅(3)绽/锭/淀(4)攘/壤/嚷

2.“大海”、“鲨鱼”各象征什么?

3.以体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赏析句子: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我猜想一定是罪过,固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我自己,也为了养活很多人。

4.将下面这个句子扩展成不少于60字的一句话:桑地亚哥是一位老人。

同时要留意讲评的“宽”度,即不要就题讲题,而要借题发挥,由“点”带“面”,实现知识的横向扩充,纵向进展。如《老人与海》练习的第3题,在赏析句子之前,要明确一般小说中常见的体现手法,包括描写、象征、比较、衬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赏析;第4题作业一箭双雕,既考查了学生对桑地亚哥形象的把握,又练习了学生扩展句子的本领。这以一个侧面为高一试卷题型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四、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实现相关专题知识的纵深进展

这是实现高一语文教学整体性进展的最有效的补充手段之一。现在全国各地都地抓规范办学,禁止任何形式的加班补课,这为学生争得了相对宽裕的课余时间,而这正好为开辟语文第二课堂提供了时间保证。高一语文备课组在开学之初集体备课计划中应考虑关于语文第二课堂的学期计划,包括“书法培训与竞赛”、“成语沙龙”、“语言天地”、“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趣味作文系列化”等等,形式各异,内容万象,分班分期,这为高一语文测试的全面性、多样化提供了保证。如通过“成语沙龙”,就可以故事、游戏等有趣形式向学生讲述常见易错成语的正确使用,如:三人成虎、不刊之论、空穴来风等;通过“语言天地”可以向学生讲析现代汉语的神奇性、特殊性与规范性,包括句子的压缩与扩展、对联的要求与妙用以及常见病句的判别与修改等。这样既培养了广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为高一语文的整体性进展铺平了道路。

五、以课本为平台,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对于课本的作用目前有着两大误区:其一,以为高中语文的平时测试以至高考语文卷上的内容以形式上看,除有限的一点语音题、古诗文识记题等外,差未几都流离于课本之外,课本可有可无。于是以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匆匆赶课,蜻蜓点水式的完成任务后便快速进入专题练习与套卷强化练习。其二,完全以课本为本,完全依靠课本,按课本先后,逢课必讲,面面俱到,于是整天大喊任务太重,时间太紧!而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普遍感受则是:能力、水平依旧,语文课可有可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于一学期两本书而言,要做到统观全局,公道取舍,科学调整,主次分明;对于每一篇课文而言,要留意重点的取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浅析贾宝玉形象时可向学生增加“宝玉挨打”这一情节语段(打印分发),设置三个思索不足:
(1)怎样理解语段中王夫人的救护宝玉的过程中却哭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2)语段中,一共三次写到贾政流泪,这一细节透露了贾政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3)宝玉为什么要挨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课文中宝玉性格中的“叛逆性”的理解。所以注重对课本内容的适度延伸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总之,高一阶段是培养兴趣,夯实基础的阶段,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全面浅析,统筹兼顾,高一语文既能教得轻松又能考得全面。固然高一年级只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一小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不建全面,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还只是初步,但正是这些初步的沉淀为高二的进一步提升、高三的全面巩固与强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了学生到高三温习时的“强吞硬咽”,所以能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