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28715 浏览:1325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假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这种策略。
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策略
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寻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氛围。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公布降半旗,已示哀悼。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过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总理——周总理。”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产生急切想知道下文的愿望,由此顺势利导“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千方百计干扰人民悼念,但是人们仍自发地前来送行。”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这篇课文,兴趣一下子高涨,同时也突出了中心。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可以采用——余味无穷的策略:
课文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索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固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比较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又例如《狼和小羊》的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答案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性格,以及希望的不同体现纯洁的童心的。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进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作者联通: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