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9297 浏览:348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素质教育目标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容轻视,必须强化。只有摆正了教师的位置,才谈得上落实教师的职业责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保证教学的基本质量。只有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正确的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正常发挥,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才可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支持。要正常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引领者、启迪者、先行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中的指挥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夸大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原则,以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善学生语文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可见,语文教学已以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老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以教材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假如把语文教学比作一首交响曲,教师就要当好出色的“指挥”,他起着自己的独特的而且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乐队的核心与灵魂。教师要对“乐曲”(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笔者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重点感受文中对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动描写。然后让学生自我搭档,分别体现出两人的情态。学生的演出情况怎样,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鼓励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觉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语文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根据课标精神,每一堂语文课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单一的结果,或者对某个不足不一定要有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出色的体现,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上课过程方向引导,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不能放任其自流,让学生随意发挥。要善于捉住教学过程中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引导和点拨,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因素,使教学过程更深入、更出色。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让学生在思索、讨论、回答不足中得到锻炼、提高。因此,老师当好引导者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师又是教学活动中的启迪者。《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这个词十分感兴趣,前后提到有17次之多,在“阅读”部分,其叙述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感悟实在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更高层次的体验。在“评价”部分也提到“要在考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而且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加以鼓励。笔者以为,体验和感悟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启迪者。
人文精神重在熏陶、感染。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以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通过交流来感受作者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以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教师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让学生以阅读中感受一种美。教师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以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存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等,创造更多的美。我们相信“过程就是最美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只要落实了过程,结果的丰富一定会与过程的付出成正比。
语文教师还是教学活动中的先行者。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革新教学论文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思想往往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不容许学生对自己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培养。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年中高考的主要考试形式,假如平时的教学中不留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很难面对一个个话题畅所欲言。因此,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做教改的先行者,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老师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材内容,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素材。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去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去抒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以生活小事中去寻找灵感,去发掘主题,使他们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如关于“门”的话题,老师可以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启发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点拨学生的角度就更多: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翱翔的遐想;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以“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引导学生……这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

一、要尊重个性差导,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敢想敢做。

诚然,采用主体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主公翁的态度积极介入学习活动,以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正成为大家的共鸣。但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也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两者辩证统

一、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