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更新时间:2023-12-23 点赞:5093 浏览:166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76-01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着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感受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讨、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进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探讨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探讨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布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以而产生探讨的,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索,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讨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以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探讨的,使课堂在探讨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以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教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不足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不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以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进展经济;甚至有学生以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教师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浅析鲁庄公的形象,以而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以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教师采用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浅析,然后也以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以而达到了探讨性学习的目的。
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讨性学习的结果。初中语文探讨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策略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讨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熟悉,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奇,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讨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熟悉。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讨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探讨的习惯,培养探讨的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进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浅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以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轻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实,学生对语文探讨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不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欢快,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