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对现代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启迪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6164 浏览:173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经典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遵循《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的逻辑,以“致知”为目的,以“格物”为策略,注重儿童的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具有类书的功能。这一特点启迪现代语文作文教学应当开发知识类的教材,既能够让学生兼顾学习百科知识,又可以进行词语和典故积累。
关键词:《幼学琼林》;类书;格物致知;知识教学;写作教学
《幼学琼林》是一本经典蒙学教材,一般以为,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所撰,原名《幼学须知》,清朝嘉靖年间经邹圣脉补充,改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全书4卷,33类,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典故,编为骈语。是蒙学教材中除了“三百千”外,影响较大的一种。历史证实,《幼学琼林》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客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今天翻检这样一部儿童读物,即便是成年人,即便是大学文化水准抑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会感到很多新鲜的信息扑面而来,大有裨益,不论是文学的,还是思想的。”①
这些新鲜的信息来源于《幼学琼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类编。涉及天文地理、古往今来、婚丧嫁娶、神话传说、风俗礼节、生老病死、宗教迷信、节令时尚、衣食住行、人物掌故等。又由于多用成语,几乎相当于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成语典故小词典,其释词精要,取譬得当,剖析浅近,均令人赞佩。“内容上大致归类,便于检索,具有类书的功能和作用。”②
知识类编的特点使得这本蒙学教材在语文积累上具有积极的作用。积累,分为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幼学琼林》在这两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并能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如在常识方面,有天文、地理、岁时等,学生可以分门别类地学习这些方面的常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与之相关的词语,可以说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幼时琼林·岁时》)
以这段文字可见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把握体现出非凡的聪明,以此形成了及其丰富而极具特点的自然节气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解答儿童眼中的自然现象,使之能理解事物的本源。如对于“晦”“朔”“望”三个词分别指的是每月“三十”“初一”“十五”三天,单个地去识记不轻易记住,但将之与月之圆缺相联系,就形象道出其中命名的由来,使得儿童在常识的学习中又积累了数量相当的词语。又如: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乃花内神仙。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明日黄花,过期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幼学琼林·花木》)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是《幼学琼林》的一大特点,也是蒙学教材的特点,这样的知识教学实际上是超出了现代语文的学科内容范畴(现代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但我们假如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这样无所不包又简约明了的知识教学无疑对语文阅读和写作有积极的作用和明显的效果。在这本蒙学读物的博大的内容眼前,看当代的语文教学被诟病为“少慢差费”,是有理由的。相比之下,中小学教材在积累方面显得量少、无序,给人东鳞西爪的感觉。③究其根本,在于现代分科教学是以专门知识学习为目标,而传统教学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后者恰正是契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幼学琼林》的类书功能提供了儿童词语学习的好办法。事实上,分类编排也是现代语文教材重要的编写原则。新世纪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后编写的语文阅读教材大多以主题为纲编纂,将范文系统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样的编排方式区别于以文体为纲的编纂体例,充分顾及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主题式的教材编写,在客观上具有类书的价值和功能,只不过现代教材主题之下由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选文选编而成,古代的类书种别之下由同一作者根据典故以偶句或韵语编写而成。前者长于文学性,后者便于记诵积累。若论对写作的功效,似乎后者更强,由于它更加全面,前者一麟半爪的文学欣赏,不能求得个体知识的通达,以致对写作的影响甚微。这是我们在讨论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作用上不得不留意的。
事实上,假如考究一下《幼学琼林》的编撰体例和主旨,不难发现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学》。明代解释演绎《大学》的书有邱濬的《大学衍义》和湛若水的《格物通》,其编纂的体例与这本同为明代编撰的《幼学琼林》非常相似,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幼学琼林》针对的对象是儿童,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知识程度,用语更为浅近通俗。据《大学》中记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确说明推求事理的本源是求道的必经之路。更不用说大家熟悉的下面这两段话了:
“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以这两段话中,我们看到了童蒙知识教育的基本逻辑,为了治国平天下,需要修身齐家,为了正心诚意,需要格物致知。因此“格物致知”就成了启蒙教学的重要策略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而《幼学琼林》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总结起来,传统的蒙学教育的目的除了认字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和文学教育(以《千家诗》和历代文选为代表)之外,大概就是“格物致知”了,三者构成了蒙学教育的三大系统。
当然,知识教育不是纯粹的,必然连带和蕴含着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格物致知”背后有一个道德准则,这个道德准则只能是由主张立身行己、言辞醇正典赡的儒家来提供。四库全书中,很多的蒙学教材就是收录在儒家类目录中的。如子部儒家类中收录的蒙学教材就有:伸蒙子(唐林慎思撰),家范(宋司马光撰),注解正蒙(清李光地撰),正蒙初义(清王植撰),童蒙训(宋吕本中撰),袁氏家范(宋袁采撰),少仪外传(宋吕祖谦)等。
当代出版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教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文选,或选入某年龄段学生优秀作文,或收入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或收入名家名篇,作为学生写作的典范和教师作文教学的例子。如《中考满分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选》。第二种是以文体为纲,按照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方式编撰的写作指导丛书;或是以考纲为准,应对考试评分要求而编撰的,如《高考作文文采专项练习》、《中考议论文练习大纲》等等。第三种是名家谈写作的心得,或学者关于写作的探讨论文。如叶圣陶《文章例话》,张中行《作文杂谈》等。这些书籍各有侧重,特点鲜明,但是都无法以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不足,都不是“殊效药”。换句话说,这些书籍只能供短期练习教材用,不具备常规教学所需要的系统性和积累性。因此,我以为只有解决选材和词汇积累不足才能够真正以源头上治疗作文教学的顽症,因此,假如需要开发作为常规教学的作文教材,应该可以以《幼学琼林》中得到很好的启迪。总结起来,这些启迪就是:视角要宽,内容要全,分门别类,语句成对,必须背诵。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