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33086 浏览:1551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实在,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策略可以使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借助简笔画教学:儿童的认知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以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学词要与熟悉事物结合起来,而借助图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生字时,学到了生字“终”。我组织孩子进行口头组词。这时,有个小女孩说出了“终点”一词。话音未落,有学生大声喊道:“不对!”“对呀,不是这个字!”接着又有一方发言了“就是这个!”“她说对了”……就这样,教室里顿时展开了一场辩论赛。我试图给孩子们用语言解释这两个词,但我发现,我越是想解释孩子们的目光越是茫然。就在此时,我想起了画个简笔画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于是,我拿起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笔挺的跑道,并为这条跑道加上了起点、中点和终点。学生看到我在黑板上画起画来,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到了黑板上。以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惊喜、新奇和兴趣。于是,我指着黑板说:“你们能在跑道上说出相应的名称吗?”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了,小手都举得高高的。于是,我分别请三位学生进行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很顺利地在跑道上找到了“起点”、“中点”和“终点”。这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迷雾都渐渐消散了。就是利用了很简单、方便的简笔画,孩子们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两个同音易混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多感官介入理解: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介入。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感受刺猬对小獾布满真诚的鼓励,以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碰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鹞子》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鹞子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策略。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终极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由于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活动不停等。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策略。低年级课文篇幅不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聪明。
结合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正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牢牢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作用相近的词语很轻易理解。如“兴奋”“称赞”“骄傲”等,均可用换词的策略来理解。
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化词语。如,《以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以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借助经验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策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