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8504 浏览:338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02-02
摘要: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并没有美感可言,以而使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教学长期处在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中,教学所体现出来的观念与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要求相距甚远。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词的特质决定了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别,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要以根本上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加大文化底蕴的积累力度,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名句名篇,多熟悉一些典故和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在平时的诗歌阅读中,要留意揣摩、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觉接受诗歌文学的熏陶,积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常见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被动

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总是借用前人的说法或者是用某个“权威”的话,对古诗词没有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地设计不足,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其观点。这样烦琐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天生为被指示和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教参是准绳,每一节课则成了一种定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浅析,被动的接受观点,被动的接受课堂方式的安排。

(二)教学缺乏情感

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间隔,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以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定位在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学生自读感悟,以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正由于着眼于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忽略了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因而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性,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乏味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三)教学过于主观

有的教师缺乏对古诗词知识的深入了解,鉴赏能力低下。体现为:一是教学时普遍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即使是重要的句子,教师自己也无法讲出个味道来;二是重标准答案式的浅析和结论,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感受;三是直接针对高考的两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其他基本忽略不计。学生的诵读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高考的几十首诗词。于是,我们的诗词教学蜕变为抽象教学,我们的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再加上学生因受当前浮躁文化的影响,不肯静心研读经典古诗词,造成了古诗教学的高耗低效。

(四)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地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少教师不惜牺牲学生的长远进展来换取眼前的分数。当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就完全沾上了纯功利的色彩。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考点,学天生天地练习古诗词鉴赏题,师生一起摸索考试的类型、方向,完全忽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性和审美性。

二、上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的策略

(一)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描写事物的两个角度。侧面描写是指为了达到突出主体事物的目的,不直接写主体事物,而写与主体事物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在古诗词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策略,更有艺术效果。汉乐府《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先以正面夸张地写她的衣饰之美,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在侧面描写四周人物被罗敷吸引的神态,衬托她的美。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二)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点的具体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具体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体现思想,抒发情感。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三四句对渔夫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夫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三)运用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诗词的根本。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鉴赏,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进展想象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正确领悟意境美的条件是捉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教学中较关键的一步。现代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曾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过示范性的欣赏:“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三、总结
古诗词作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要以根本上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加大文化底蕴的积累力度,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名句名篇,多熟悉一些典故和古代文化常识。
参考文献:
[1]王平.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迪[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魏泓.文学的召唤结构和其翻译中的再创造[D].安徽大学,2006.
[3]安治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07.
[4]毛洁.以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D].西北大学,2010.2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