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起始教学浅论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10295 浏览:446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教材和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教学,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语言、抑扬抑扬的语调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等,这样才可能使语文课上得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学生爱听、想听。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假如起始教学(导入新课)处理得好,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探新觅胜的求知,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整堂课就会像磁石一般,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留意力,以而收到令人满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巧妙设问,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以疑问开始的,在导语中巧布疑阵,制造悬念,能激发同学们强烈渴求知识的,刺激他们专心听讲和积极思索。
在讲授《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时,我先先容目前电力的紧张情况教学论文和核电的飞速进展,再指出核的优点是发电量大,不污染环境;缺点是核是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损害大。接着表明根据它的优缺点有人把它比作是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有人却比作是恩将仇报的瓶中魔鬼,众说纷纭。最后设问:“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核电呢?是把它看成瓶中魔鬼,还是将它视为诺亚方舟?学习了这篇立论驳论兼用的议论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后,人家都能够正确回答这个不足。”这短短的导入语,造成了极大的悬念,学生探求知识的被迅速激起,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异乎平常。

二、创设情境,引人遐想

学习抒怀性的文章,可以通过放课文录音或相关音乐、师生背诵古诗、教师描述等策略,创设一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展开遐想,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文,以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荷塘月色》我是这样导入,效果不错。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沉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春》《绿》的作者朱自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怀散文,一起来感受荷塘月色那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三、激发情感,增添兴趣

教学活动应该是老师向学生输入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统一过程。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带着某种感情饶有兴趣地听课。
每个人都热爱生育自己、养育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布满着深情。那些代表故乡、给故乡带来生机和活力的特产更轻易让人动情,使人自豪。我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首先先容潮汕的地理位置和天气特点,指出龙眼、荔枝、菠萝、芒果等水果是这种地理环境的产物,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它们都是潮汕大地的特产。这些佳果的共同特点是味道鲜美,尤其以荔枝为最。接着反问同学们对故乡荔枝的有关知识了解多少,继而引出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指出这是一篇用文艺的笔调先容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使我们对故乡的荔枝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也可以向外地人对荔枝作具体的先容了。这样,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使他们自始至终以最佳状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教授《穿云破雾上九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2003年10月15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一个令我们中国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神州五号宁宙飞船载着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顺利地飞入了太空,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也意味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大家也许不知道,在此之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四次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这四次飞行试验,对神五的发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讯《穿云破雾上九天》,以侧面报道了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试验发射的情况,反映了这次成功的重大历史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来感受发射现场群众的紧张、激动和喜悦之情。”短短的导入语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神五发射时的紧张、激动的时刻,也激起了同学们学习新课的满腔热情。

四、巧妙导入,诱发思索

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索,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索,全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呢?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时,我先让学生做两道数学题:估算人的一生大概可以活多少天,再算算自己的日子过去了多少天。接着让学生各自想想:以数字的比较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在这世上我们应该怎样活才算没白活。最后指出朱自清先生在一首散文诗《匆匆》用一连串的发问巧妙地回答了这些不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散文诗,领会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所抒发的感受。以数学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以未接触过,普遍感到新鲜、有趣,而且提出的不足有一定的深度,促使学生积极思索,于是不知不觉地跟随老师走进了新课。

五、点明中心,简洁明了

开课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截了当地点明课文的中心,能迅速把学生引进课文。学习《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做学生的总希望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呢?梁启超先生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这条路是什么呢?答案就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敬业与乐业》里。

六、成语导入,指明出处

中专生已知道较多的成语,多数学生对熟悉的成语来由和出处比较感兴趣。讲授一些文言文时,不妨开门见山询问学生知不知道一些成语(课文中出现的)以及这些成语的确切意思,再问他们知不知道它们的来由(一般学生都不太知晓),最后明确指出这些成语出自本堂课要学习的课文中,学习本文可以使我们又了解到一些成语典故。这种导入策略,轻易使学生把留意力集中到新课中来。像《劝学》《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促织》等文言文都可采用此法导入新课。

七、夸大实用,引起重视

为了培养出一代适应社会需要、有较强能力的运用型人才,当今中专语文教学极侧重运用文的教学。但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运用文,以为运用文缺乏文采、枯燥乏味,没意思得很,因而没兴趣学,有的甚至对它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运用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开课前我通常这样告诉同学们:“运用文实用性很强,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它体现了一种能力;能否写出一篇像样的运用文,有时还会转变别人对你的印象。比如,我们要入团入党或调动工作、转正等,就需要写申请书。假如不懂得申请书的格式、写法或写出来词不达意,就会令人费解,甚至闹出笑话,申请的事项就得不到批准。再如毕业以后找工作或与人做生意,都要用到合同。假如对合同的签订程序、条款要求一窍不通,或不懂得合同语言的表述,签订的合同要么是无效合同,要么有漏洞,就会被对方钻空子,给自己造成损失。由此看来,运用文确实既实用又很重要,学好它,作用不小。”学生熟悉到运用文的实用性和重要量之后,通常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以而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
以上谈的几种导入策略,在教学中效果都不错。当然,语文课的导入策略远远不止这些。教无定法。同一篇文章,不同性格、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来讲授,其起始教学策略也是不相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四周环境、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导入新课,力戒千篇一律。只要能够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就是成功的起始教学,就应得到肯定。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总结出更多符合教学规律,受学生欢迎的起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大友.导入新课策略例谈[A].张志善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

4.237—241

2、曹国庆,郁洪千.条条道路通罗马——谈讲读课的起始教学[A].张志善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

4.242—246

黄颖佳,女,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语文讲师,主要以事语文教学探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