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建构依据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699 浏览:117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以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学这个应该教的东西”)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范畴,但也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重构”、“执行”、“创生”才能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
湖南科技大学李山林分别以教材处理作用上与目标操纵作用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内涵作了界定,他指出语文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与语文教学内容目标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包括常用的汉字、语言、文章写作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等;一是与语文教学能力目标相应的语文活动教学内容,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口语交际活动等。应该说这里的内容既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也有在一定的过程与策略处理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由此看出,一定的课程内容依托一定的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一来包括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相应的素材内容(包括教材内容),二来就是教师对静态的教材内容多次的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教材内容教学化”)。所以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而恰恰我们于不经意间正是这样做的,造成所谓的“教内容”、“教教材”。所以我们是否能够在每次教学后做这样的思索: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学生应该通过怎样的“教”达到怎样的“学”?学生实际上通过怎样的“教”达到了实际上怎样的“学”?等等,通过这一追问将迫使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进展情况,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必须根据课堂这一时刻变化着的结构做出应对与把握。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教学内容公道有效的建构。
下面拟结合实践,就阅读教学方面其教学内容建构的依据谈点个人的感受,以求方家斧正。
这是我第一遍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的大体环节,我们不妨看看哪些是“该教的”、哪些是“不该教的”?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标画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分节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用钢笔描红、临帖。
2.细读课文,学文悟理
(1)以题入手,孔子游春的“春”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引读第二节,画画这样一个桃红柳绿的春天,再读读背背,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出示第8节,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词语的作用,试说孔子这番话蕴含的深奥道理。
(3)自由朗读课文第11~17节,说说子路、颜回、孔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4)“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中的“春意”指什么?
3.熟读课文,拓展延伸
(1)摘抄成语,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2)学完此文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孔子说,请以“孔子,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3)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孔子或孔子弟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针对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不妨以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

一、教学内容,要在语文本体的关怀下建构

语文课程的本体应是“语文味儿”,是指“语文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应是在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学习语言。当然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实践,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与表达风格。而至于领悟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以及价值情操等,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生发的,是黏附性的,是不期而遇的,或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不是说不可以引导的),由于那要受阅读主体、阅读环境等现实语境诸方面的影响,而惟有“本体”的东西才是可以追寻的,可以期待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要做到多一些“语文”而少一些“关于语文”,就是要多一些“语文的味儿”。
上面的教学过程应该说既有“听说的内容”,也有“读写的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培养了呢?“语文的味儿”体现在哪里呢?这个过程重在“立意”,重在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作用、理解文本主题的作用,而不去探询这个“意”是如何体现的。引导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不在优美词句(句式)的描述中去诵读、去想象,去学习一定的表达策略,而通过“画画”这一“非语文”的活动能感受什么呢?不在一定的联想、比较、诵读中通过孔子说这番话的环境、用意去体悟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育策略而一味去解词、析句;不去还原一定的情境,不去捉住人物对话的表情、神态等而去盲目追求“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其结果恐怕只能是“告诉”、“灌输”。忘却了“立言”,这个“意”的把握往往又是多有偏颇的,也不会“立”得起来。就是后面布置的“搜集孔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貌似是“基于语文的”,而实质上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语文学习”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等一些人文主题,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泛语文”。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语文本体的迷失,其结果只能是离“自己”越来越远而永远不可能“回到自己”。这就是我们常犯的“通病”,诊治的办法恐怕还要回归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当然这里离不开语文课程目标的观照),由于这二者必然构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或是一种规定性。

二、教学内容,要在学生本位的关怀下建构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实践中教学内容本质上就是创生的,预先设计的只是想让此成为教学内容而并非已经是教学内容,由于决定教学内容的除了课程目标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本身。换句话说是怎样学决定怎样教,而不是怎样教决定怎样学,而怎样学固然可以猜测但永远测不准。以学生为本位,就是以学生进展为本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还要关乎言语聪明、审美情趣、价值情操的提升。以学生为本位,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与兴趣,关注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完成以“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主体关怀。
如上面在引导学生理解第8节孔子这番话的深奥道理时,我只是让学生讨论交流,其结果大多学生还是不知道,终极还是以我的“告诉”来完成的,学生谈不上什么进展。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自读质疑,而后随即捉住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孔子说水是真君子啊?”这一不足引申,学生便说出“水有德行”、“水有情义”、“水有志向”、“水善施教化”。接着我将原来的这段话改动了一下为“水似乎有德行,它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水似乎有情义,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水似乎有志向,它穿山岩,凿石壁,以无惧色;水似乎善施教化,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让学生来做比较,学生感受到表达形式的不同其意思就有所不同,改后的这段话是以做人的道理而推出与水的相似之处,而原句则相反。书上原话较符合孔子的身份和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懂得了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人物的身份特点。这样学生以比较阅读中既学到了一定语文知识(言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其作用不同、理解词句要结合具体语境等),同时也感受出了此话不只是在说水而正是在说人应有的品质,所以有的学生恍然大悟道:“孔子是要弟子们做君子那样的人。”最后我又引导学生适时对“善施教化”后面的省略号进行补充想象,有的学生说出来了“它似乎心地善良”、“它似乎胸怀宽广”、“它似乎博学多才”、“它似乎孝亲敬长”……在这样的言语“补白”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聪明,同时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价值等与文本的语境产生连接、契合,潜意识中得到一种道德的、情感的以及文化的浸润与修养。可以说这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达成是基于语文的,更是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的。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