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文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23750 浏览:1071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落到实处而实施的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即在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中进行“文史渗透”,以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本论文所提出的模式在经实践后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拓展了文学课教学的文化容量(包括拓展了文化视野和教学途径)。2.提高了学生的结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3.对学生长大的方向性起很大影响。4.教学成效得到量化体现(在知识竞赛、“探究性”问题的解答、写作和考试等方面都有进步)。5.教学科研双丰收。本论文的结论:该教学模式目前刚刚进入试验阶段的第一年。固然在教学过程中会伴随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在试验过程中予以发现和解决,从而推动该教学模式的进展。该试验可以在计划时间内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关键词】:文学教学“文史渗透”综合素质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2-3Summary3-4中文文摘4-8序言8-9一、论题提出的背——中学语文文学教学的现状9-11(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本体性)太强,使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出现怪现状9-10(二)语文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片面理解10-11二、论题的界定与内涵11-12三、古人在“文史渗透”问题上的启示12-15四、国外母语教育现状15-17五、他人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17-18六、论题的实践尝试18-26(一)“文史渗透”在诗歌教学中的尝试19-22(二)“文史渗透”在传记教学中的尝试22-24(三)“文史渗透”在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尝试24(四)“文史渗透”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尝试24-26七、论题实践的初步成果26-30(一)拓展了文学课教学的文化容量26-27(二)学生的结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27-28(三)对学生长大的方向性起很大影响28-29(四)教学成效得到量化体现29(五)教学科研双丰收29-30八、论题实践的意义30-32(一)有助于学科间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30-31(二)有利于充实、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开辟了文学教学的新途径31(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提高对学习的兴趣31(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长大,也是校本建设的一个新渠道31-32九、问题与反思32-34(一)存在的客观问题32(二)反思与改进方向32-34结论34-35附:参考文献35-38致谢3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