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0314 浏览:930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指出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议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060-01
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作用。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进展。而作为审美教育助手的传统文化应当贯彻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展中逐渐创成的,带有本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进展。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很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正面对断链的危险。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不足。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诠释出来,还要能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老师只有勤于耕读,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学生才会敬佩。反之那些只会背背教学参考书、敲敲笔记本电脑的老师,赢得学生佩服和爱戴是不可能的。诚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我们只有扬长避短“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才能推进以“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进展。
语文有语言层面与蕴含于语言深处的人文内容两个层面。语言层面是由以听说形态的口头语言和读写形态的书面语言构成的。语文的两个层面是一个事物的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联系。就人文内容而言,它既包融人类社会生活所涉及的空间,又承袭了人类社会进展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孕育对未来的预见。没有人文层面,语言便成为毫无作用的噪音和混乱无序的划痕。刘国正先生以为:“生活是进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语文教师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咬文嚼字”,而忽视对蕴含于语言深层的人文内容的挖掘与教育,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进展和革新教学论文,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语文。对于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中学语文教材以中精选了上百篇佳作,固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以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
“世事洞明皆学向,人情练达即文章”,能洞明世事和通达人情的人,必然具有宽厚的阅读悟性。中国传统文化夸大这个道理。孔子:“多闻以为富”,孟子:“知人论世”,“见博则不速,听聪则不惑”,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遵宪:“说事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假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必定孤陋寡闻,丧失思索和判定的文化功底,其阅读必然或停留在字面,或人云亦云地学舌,而难有独立的见解。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有特殊“能量”。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学精品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陶渊明的“淡远”,苏轼的“豁达”,辛弃疾的“爱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托起了人类不屈的灵魂。“国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友情的颂赞;“乘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对人生的自信;“问君能有几多愁,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亡国的泣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劳不平常”是曹雪芹对怜惜与坚持的诠释……这些厚重的情感,引导国人对真善美进行不断的追求。
以课文为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具体说就是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脉络,品味作品的内涵,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同时,以文字、音乐、绘画、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以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简单说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以社会生活中熏染文化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才会多一份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今天应提倡有个性,怡然自乐的阅读,而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学生苦苦寻求“正确、深刻”的理解。努力让学生在愉悦的自然学习过程中陶治性情,进展人文精神,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增进才智,开发创造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阅读量的主要通道之一。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它已深深地相溶于千秋万代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与日常行为,也在时刻影响着今天广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要认真加以取舍,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以阅读中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
总之,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原则,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也要留意把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我们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进行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才能使学生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淑云.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前沿(论述版),2007.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