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31173 浏览:1437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以孩提时代步入青少年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不足,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浅析不足,熟悉不足。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能力

一、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大都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浅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时,既分别阐明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和要求,又留意浅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全文贯串着“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关联”的观点,在这三者当中,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形式为内容服务,材料又是由观点来统帅的,这又使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熟悉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有着的不足:“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探讨近况、探讨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论述等三方面有着的论述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熟悉。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

二、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熟悉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水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策略浅析不足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和很大的干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进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浅析不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人借助方塘,形象地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感受。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往返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以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留意策略,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奇,情趣盎然,由于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再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蕴藉而又坚定的体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

三、结合作文练习,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浅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再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开卷有益”之我见》,大多数学生捉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以另外一个角度浅析,即“开卷未必有益”,由于随着革新教学论文开放,一方面推动教学论文了我国经济的进展,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传入我国,书刊充斥市场,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四、结合大讨论,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发动学生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正所谓“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让学生在争论与探讨中获得真知。中学生在身体发育和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必然在很多不足上的看法很难达到一致;另外家庭背景和阅读涉猎的知识也有所不同,必然会对某个不足有不同的看法,在学生争论完后,我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回归到同一个正确的观点上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辨证的奇妙和气力,也真正对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了针对性的锻炼。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增强了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