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12-25 点赞:16046 浏览:705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3.以标点符号中体悟。例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晏子使楚》,晏子的语言极具特点,特别是两处“?”,颇值得我们细细地感受与回味。如第二处“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是楚王再次以貌取人,晏子对答的其中一句话。)学生在自我感悟这段话的基础上,就有了自己的思索:晏子以反问的语气,对楚王的侮辱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那“为何晏子采用反问的方式,而不像上次,以疑问代之?”学生细读文本后感受就更深了,有的说:晏子之所以采用反问的语气,既能显示齐国人口众多,又可见他的凛然之气、豪迈之气。有的说:这种语气有正义而不可侵犯之意!晏子说这句话的反问语气,正好与他的神情“严肃”相互照应,更可见他为维护齐国的尊严而体现出的坚定决心!简单的两个“?”号,简单的两个句子,却在平淡中将晏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果敢中不乏机敏,既不失齐国尊严,又给楚王以颜面;反诘中不乏诤诤铁骨之气,将“威武不能屈”的形象勾画得惟妙惟肖。细究它们,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有益的启迪,这或许就是一种聪明的象征吧!
4.以小标题处体悟。例如,《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小标题)真的有“罪”吗?细细体味,不能说廉颇有罪,只能说他有错。廉颇自己以为有罪,这说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假如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有可能成为国家的罪人。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的真实写照。

三、拓展背景资料,提升文本生命的价值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因此,情境还原就要以两个角度出发:一是还原课外资料的延伸和拓展;二是还原作者的心境、态度及写作背景。这样,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以而实现有效的文本细读。
1.还原课外资料的延伸和拓展。例如,人教课标本第十册《再见了,亲人》,笔者特别留意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目的是推动教学论文课内外结合,使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感受。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如,一生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像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多好的材料啊!笔者伺机总结:“文中大娘、小和大嫂实在代表的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血的代价,以而提升了文本生命的价值。
2.还原作者的心境和态度。例如,人教课标本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轻易碰壁吗?”面对这句话,当学生提出:文中“我”的伯父——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笔者没有急于回答是与否,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及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去讨论,由此展开了师与生的同等互动讨论。首先,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时代背景:由于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也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其次,结合人物语言,走进作者:以鲁迅先生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可见,以“作者及背景”入手——还原情、呈现境,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话是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还感受到了鲁迅幽默的语言风格、顽强的斗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既能顺利地解决不足,又使学生获取了知识,以而提升了文本生命的价值。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细细地品味、轻轻地梳理,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由读生感,感中得悟,是赋予文本以生命的有效途径。只要细读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文时也一样,不要光教学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他们如何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只要这样,就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