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13635 浏览:581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下的语文基础学科教学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理由,学生不足意识缺失严重,要么有不足而不敢提,要么干脆是没不足。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不足意识,笔者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创设学生思索、提问的良好氛围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发现、探讨与探讨是人类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留意课堂不足情境与氛围的营造。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提高的地方,师生的地位是同等的,“教学相长”。教师应以情感入手,通过师生间爱的交流,发扬作风。只有气氛和谐,心情愉悦,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于一篇文章,学生不喜欢是常有的,应该询问其理由,以此进入对文本的探讨。阅读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共同对话,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更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做到这一点,需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强。

二、教师设置的不足应科学、严谨

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不足,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不足须达到不足性水平高,即是指不足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纵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练习学生思维的价值。不足性水平低,即是指不足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纵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纵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练习学生思维的价值。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这个老师一篇课文要讲三课时,而那个老师只一个课时就够了,其关键在于有效不足的设计,不足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
理想的课堂提问方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不足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是关键

德国著名的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大多数学生面对文本,不知如何提问,以哪些角度提。教师可以以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包括课前预习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时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读法,尤其是朗读,在读中揣摩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此环节要留意朗读评价,由于学生朗读时的抑扬抑扬、轻重缓急表明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读中伴随着老师、学生以及自我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感悟、质疑,以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第二,指导学生提出不足。不足即就是你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各个角度发问,作者、内容(包括对文章中某段话、某句话、甚至是某个词的理解)、写法、语言。固然现在淡化文体,但有关知识还是应该给讲的。例如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策略用了哪些、如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等。要将这些知识贯串在不足当中,学生乐于接受,而且理解得快。但是现在的课堂不是不足多,而是太少,当老师让学生找出不足时,回应的通常是沉默,此时,老师可以抛砖引玉,提出一个关键不足来开启思想的闸门,引起学生讨论和质疑,引导他们用探讨的眼光审视文本。学生思维的火化被点燃,能够提出不足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捉住学生提出的关键性不足,让他们深入地探讨、细致地挖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