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4976 浏览:149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练习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这就充分表明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推动教学论文。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进展教育的实施为基础,以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作用上的进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全面进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就如何“渗透”,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1导入新课,巧妙渗透
一篇文章的导入,要巧妙地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笔者在教学《黄河颂》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汹涌澎湃,气势雄伟,你们听过黄河的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有气势的歌曲,听一听它讲述的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哪一部分?同学们闭目倾听,之后告诉老师你所想象的画面,看一下谁描述得更完整。”这样的设计正是捉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自会对中国的壮丽山河、丰富物产、光辉历史等生出一种热爱之情,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诵读练习,感染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夸大小学生必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小学阶段的很多课文读起来都是平仄起伏、抑扬抑扬、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公道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以而渗统美德教育。例如学习《九寨沟》时,里面的语言优美、精辟。这时就需要学生有感情地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一尘不染、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九寨沟”的特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增强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教育。
3观察插图,渗透德育
通过运用课文插图,在空间受到限制的课堂中,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来,以而受到教育。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还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熟悉。如《哈尔威船长》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图,可以通过画面配以动情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易于走进情境,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这就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向高层次升华,以而转化为一种精神气力。
4语言文字,感情升华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捉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练习,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索,逐渐感受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以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再如《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笔者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5在表演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指出:“通过语文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这就为教师在语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增强了目标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可以使教育更加鲜活生动,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使学生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将来成为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龙山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