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局面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3581 浏览:1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职高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可下面呢,有一部分同学却在昏昏欲睡。固然老师费尽了口舌,但是教学效率却很低。如此教学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能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如何才能转变这种情况教学论文,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局面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局面呢?
下面谈谈我以教十几年来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

一、让学生充分熟悉学习语文的重要量

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线劳动者,这就要求学生全面进展,学好各门课程,但绝大部分职高生都以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是为了学一门技术,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课上,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赚大钱。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牢牢的掌握好它,才有可能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浅析不足的能力,助于将来的工作。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

二、活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哲学作用上讲,语文与社会、人生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压制了其社会性;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公道的挖掘中寻找其推动教学论文人性进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然而,在当前的职高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以为职高生的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差,让他们回答不足,不但答不上来,反而闹很多笑话,还不如自己一切包办,采取“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员。这样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不高,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以为语文越学越没味。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教师布置作业就抄同学的,甚至不造作业,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1、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2、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介入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练习学生能力。

3、在课堂上要贯彻激励性原则。

四、在课堂教学中求美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有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课堂教学中必须求“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风景谈》有典型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忧国忧民的沉郁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如泣如诉的音乐美;柳咏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苏轼的《念奴娇》有豪放的艺术美,曹禺的《雷雨》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莫泊桑的《项链》有迂回曲折的悬念美;把这些美挖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再就学生主体而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学生在学这首诗歌时,首先能感受到的是白居易诗歌“顺口、顺耳、顺眼”的语言美。其次还能感受到的是白居易诗歌创设的音乐情境,让读者亲临其境,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此外还有通过诗中形象的比喻、巧妙的陪衬、奇特的联想、比拟产生的联想美。
罗丹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但这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五、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很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僵化、刻板,不了解现实社会,不问津新的信息,这是导致语文课堂烦闷的主要理由。我以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自身来说,主要应做到以下一些:1、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2、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

3、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