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9599 浏览:1408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要求为“累计熟悉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在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今天,字词教学出了两个误区:第一是字词教学在课堂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大多靠学生在预习中反复读写完成。假如上公然课,就在课件中设置一个“检查预习”的环节,不外乎让学生走过场似地读一读,也让听课者产生重基础的印象。实在字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名存实亡,这样的教法无法收到夯实基础的效果,正如不打地基就想建楼,十分浮躁,以至于学生在字词掌握的实效上,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学生错别字有所上升的走势。第二是表面上重视字词这种基础教学,但采取的策略多为强化练习。所谓强化练习就是反复读或让学生课后抄写三五遍,上课时默写,默得不理想,订正以后再默,到了考试温习时再次抄写、默写。这样固然有一些效果,但其性质却是让学生重复劳动,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加重了教师负担。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回家默写,让家长签字。试问学生在抄写、默写的过程中的主要心理是什么呢?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为了“会写”呢?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想快点“完成任务”。那么,究竟如何让学生抱着“会读会写”的目标去学习字词,如何更愉快、更高效地实现字词教学目标呢?我经过不断思索,反复比较,终于发现了一个很有效、很实用、很受学生欢迎的好策略:“编故事”。

一、教师“编”

比如“已”和“己”,论述上讲,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应该能够区分这两个字了,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到了初中阶段还屡屡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待君久不至,已去。”中的“己”和“已”混淆。我在多次夸大无效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故事:“同学们,你们听过‘打出头鸟’这句话吗?”有的学生说听过,有的说没有。听没听过不重要,关键是我的解释:“‘打出头鸟’就是说鸟出头而被打,木出林而被风摧,人出众则被人‘灭’。危险就在‘出头’上。你我本一般,为何独露脸?纵有千般术,难躲暗中剑。所以,请你写‘自己’的‘己’时千万不要出头,否则你自己被一打掉可不要喊冤!”学生听罢哈哈大笑,以此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待君久不至,已去。”再也没有人出错了。
再如每次写到“贪婪”这个词,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婪”写成“焚”,我实在无奈,对他们说:“我告诉你们一个错误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女人比较贪婪’,所以‘婪’下面是个‘女’字底,当然这个故事是错误的,实在女人并非都贪婪。”学生听了以后立即开怀,尤其是男生,十分自得。待到下次再有人把“婪”写错就会有很多学生批评他:“你上课不听呀!下面是个‘女’!”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写这个字,而且那些上课不专注的学生被众同学一批评就会产生羞愧感,下次上课他们也就矫正了,这比老师教育的效果好得多,真是一举两得。

二、学生“编”

由于我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养成了习惯,一看见新的生字词、难的生字词,就条件反射似地感到要有好故事了,于是学生自己就开始动脑筋“编故事”了。
比如《绿色蝈蝈》一课的生字词很多,而且比较难。但是学生编出的故事中所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让我感到很惊奇。每个人都开始动脑筋了,甚至我们班一个经常不写作业,上课经常影响纪律的学生都特别愿意主动地介入这种“编故事”的活动。例如“篡夺”的“篡”字,一个学生说:“读起来很像‘算术’的‘算’,所以上半部分和‘算’一样。”另一个学生补充:“古代太监特别喜欢夺权篡位,所以‘篡’下面像个‘公公’的‘公’。”再如《山市》中的“碧瓦飞甍”的“甍”,学生编出了“房顶上晒着萝卜”的故事。“莽莽然”和“倏忽”这两个词被学生结合起来编成了这样一个故事:“很多人喜欢吃狗肉,狗肉当然是草狗好了,草狗被人逮住就要逃跑,所以‘莽’是草字头,中间一个‘犬’,下面像草狗在逃跑的腿。草狗跑掉了,人们当然要去逮了,逮到就要‘修理’它!‘倏’字就是‘修理’的‘修’字下面三撇换成‘犬’。”这种编故事的学法还使学生养成了主动给人挑错的习惯,假如谁把“虐杀”的“虐”下半部分写反了,学生就会笑他:“你自己虐杀自己呀?开口当然要向外啦!”谁把“惊慌失措”的“措”写成“错”,学生就会笑他:“‘惊慌失措’嘛,‘不知所措’呀,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啦,做什么当然要用手的,当然是提手旁啦!”诸如此类,学生们由此养成了一看到生字就浅析、就编故事的学习习惯,而且一看到别人出错就忍不住要替他指出来,浅析给他听。学生们在调笑之间学会了生字词,提高了字词的学习效果,减轻了负担,还获得身心的愉快。
不但如此,这种编故事的学习习惯后来进展成学生一看到字就去思索它的写法、意思。比如《咏雪》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有的学生听到这话也不顾课堂纪律了,立即就哈哈大笑起来,说:“人有三急。”立即就有学生批评他:“‘三急’的‘内急’是里面着急的意思,是‘着急’的‘急’,而这里的‘内集’是‘集会,聚集’的意思,是谢太傅的家人在聚会,此‘集’非彼‘急’也!谁笑话这个‘内集’谁就是没文化。”那插嘴的学生被这么一抢白,自知理亏,立即哑然。于是学生们不但记住了“内集”的意思,而且批评了上课插嘴说无聊话的行为,班风也正了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现在我终于以两个误区中走了出来,和我的学生一起“编故事”。在字词教学中我和学生相处得很愉快。可能有的人会说:“‘编故事’这种策略的依据是汉字的表形表声的功能,但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能编出合适的故事来。”确实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字词没有“故事”可编,但是,最重要的不是那个“故事”究竟好不好,而是“编故事”的这个人对这个字进行深入的探讨、浅析。他的故事可以不为大众所接受,但是只要他自己理解就够了,让他自己饶有兴致地编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绝比较让他抄三五遍的效果好,也更轻易为他的情感所接受。一旦养成习惯,形成兴趣,他就会一看到汉字就“自觉”地进行浅析、思索。所以“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编”的那个过程,是他“编”的那个习惯。假如只是让他“强化练习”的话,他会很累,有的学生就会以为老师“没水平”,只会带学生默写,影响师生感情,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而那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更加不喜欢强化练习这种折磨人的办法。所以用编故事的策略学字词确实可行。但是“编故事”也要引导,一开始是老师自己编,几次编下来学生就有兴趣了学生是很聪明的,一旦他自己有了兴趣,那么再难的字词都能给他编出点趣味来。我时常在字词教学中发现学生比我聪明得多。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变成习惯,学生越看到难写的字就越来劲,越是仔细观察,越想编出好故事,自然就记得越清楚,字词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障碍,课堂上也就不会再出现学生抱怨字词太多、太难的现象了。
所以,字词教学虽小,可如何学文章却很大。在字词教学上做点文章也许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一种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