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革新思维八法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7988 浏览:328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神圣的使命感投身到一场全国性的课改大潮中,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已发生质的变化。笔者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以教多年来,不断探讨,精心耕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吸收积累了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法,谨写于此,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正。
1、更名法
一篇好文章,篇名也往往出色,不可随意更换,为什么呢?让学生实验一下就明白了。如《放飞蜻蜓》一文的阅读教学中,请同学将篇名更改一下,并把改后的名称与原名作一下比较,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当学生把《放飞蜻蜒》改为《蜻蜓飞吧》、《蜻蜒高飞》等题目时,学生发现,这种篇名都没有原名《放飞蜻蜒》那样触动心灵,那样过目难忘。通过“更名法”教学,学生对文章标题的艺术技艺教学论文和特殊功能就有了新的熟悉。假如学生每读一文,都能想想此文为什么要用这个篇名呢,换一个新的名称会怎样,那么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重组法
有意识地打乱文章既定的布局、结构层次,用文中的原素材重新谋篇,组合成新的文章,这便是“重组法”。新组成的文章固然与原文“用料”相同,但其形体已非,艺术效果如何?让学生多做这种实验,就会明白,写一篇优秀文章,特别是名家的名篇是多么讲究谋篇、布局、巧妙安排好各种材料的。如初中课文之一《驿路梨花》,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用时间顺序编排材料,文章的故事情节就成了: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老猎人夜宿小茅屋→我们一行人夜宿小茅屋→哈尼族小姑娘来到小茅屋。这与原文有什么异同呢?学生轻易发现:内容、故事相同,可是文章的情趣全然不同。原文悬念迭出、引人入胜,重组后的文章平铺无奇、兴味索然。这就是重组法的妙用。
3、朗读法
俗语曰“三分文章七分读”,特别是对教材中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话剧等,教师应进行大量的朗读练习,充分展现汉语有声世界的语言魅力,使学生经常性的聆听,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以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不仅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朗读文章,还可以有计划地举办朗读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读书才艺,以而使语文教学增加新的活力。也可邀请当地电视播音员、文艺演员来到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和指导,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模仿机会,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4、练习法
用预定好的练习提纲和具有门路性的练习题为主线,采用先练、后议、再讲的教学程序。这种策略,一方面把一节课要解决的不足先列举出来,让学生学有目标,另一方面预设好浅析文章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解题。对于疑难不足,学生自由商议探讨,最后把共性的疑难不足找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攻开难关。这便是“洋思教学法”。这种策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显得简便、实用,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实践证实,这种“练习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学问,解决疑难不足的能力有突出的成效。
5、讨论法
把学生分成几个互动学习小组,每小组由组长负责,对文章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归纳讨论取得的成果,再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互动,质疑答辩,以而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要说明的是,教师要认真组织,设计好讨论提纲,使各组的研讨活动有方向、有目标、有程序,以便达到预期目的。以大量的教学实践看,这种“讨论法”几乎出现于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深得学生的喜爱,由于这种策略一扫过去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包讲一切、讲得昏天暗地,而台下听得倦怠不堪的景象,使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6、表演法
由师生扮演文中所描写的不同角色,来现场演义故事,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地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这就是“表演法”。当演员,对学生来说是新鲜事,颇具挑战性。学生喜欢尝试。课堂气氛热烈。这种表演式的课,往往是在欢声笑语中进行的。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文章故事、人物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表演、合作的能力。记得一位教师讲授《天子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天子、大臣、骗子、小孩等角色。学生的表演幽默、生动,把人物形态、动作、语言演义得活灵活现,同学们在阵阵掌声、笑声中,越加理解了作品的讽刺意味,这要比教师单方面讲评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故事的曲折巧妙、创作手法的夸张讽刺要好得多。
7、座谈法
针对课文涉及到的文化或生活的某一个侧面,组织学生、家长、工人、农民、军人等多种职业的人士开座谈会,大家畅谈过去,评说现在,交流生活阅历,说说各安闲生活中最难忘的人和事,追忆一下对自己影响深刻的往事……。总之,大家敞开心扉,以诚相待,把有价值的对人生的感悟说出来,这对学生益处很大,这种策略,大大突破了课文的局限,让学生有机会走进更为宽广的心灵世界,体味到书本以外的出色人生
无疑,这种策略,为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情感价值观的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8、下海法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攀登山之绝顶、畅游水之深潭,感受自然的壮美与博大;尝试一下田园耕作的辛劳、车间劳动的技能,感受一下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只要条件许可,教师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并引导他们留心观察事物、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随时写观察笔记,在生活的海洋中打捞一枚枚美丽的“贝壳”。学生有了丰富的阅历,何愁下笔无物?这也正是“胸中有丘壑,笔底起波涛”。“下海法”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八法”,只是个人的感悟,新的教学法何止千百种,况且我之命名并非恰切,仅供同仁指正。也算我为新课标的实施作出的微薄之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