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4341 浏览:122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本身就是诗化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不仅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基础课程,更是与诗意对话的过程、活动。同时。为适应新课标要求,积极投身语文教学中初中学生诗意情感的培养必然且必要。以基本概念的诠释入手,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浅析语文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的论述根据和实践作用以及具体的方式、策略、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诗意情感;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对学生诗意情感的培养是科目本身属性所决定的,在讨论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诗意情感之前有必要对具体概念作出基本界定。

一、相关概念基本界定

“诗意”被字典解释为,像诗里面表达的一样,给人以美的意境。可见,“诗意”就是一种美,是一种情境体验。初中教学中学生的诗意情感培养又可以简言之称为“诗意语文”,即文学性的、创造性地品读每一篇课文,以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的理由依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符合语文科目本身属性的要求

语文本身就是诗化的审美体验,语文教育以文学作品的品读为依托,除了基本语言技能的学习外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鉴别美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人的情感,这与诗歌的精神陶冶相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满足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谓人文,既是澄清对语文本身的熟悉,又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心理的全新里程。正是如此,国内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诗意情感的培养教育。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契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与变化的阶段,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开始越来越多的以其独占的方式体现自我、张扬个性。显然,当下业界内外已普遍承认个性化教育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但是处于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成熟度不足,稍有偏颇极易使其向非正确轨迹进展。语文的诗化意境不仅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更能引导叛逆的初中孩子朝向积极正确的方向继续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体现语文教师特殊气质的要求

不同于与其他科目教师,天天与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打交道的语文老师似乎更具浪漫情怀。这也是语文科目本身性质的影响附属品。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将诗意情结传达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潜意识的作用,显然这种作用是积极的、值得提倡与发扬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意情感培养的具体手段

(一)充分挖掘语文科目本身的诗意潜质

语文本身即为艺术与审美的综合显现,既然如此,充分挖掘学科本身具有的美感与诗意潜质就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美,培养诗意。
首先,整体品读文学作品,切忌频繁的人为割裂文章。现在,我们很多同行仍然喜欢利用诸如划分段落等手段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种教学策略在一定作用上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楚的提高熟悉,但过度使用无疑破坏文学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意荡然无存。
其次,为学生学习每篇名作留白,切忌喧宾夺主,占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很多老师相当负责任,非常细致的帮助学生浅析每个细节,然而机械化的灌输无疑剥夺了孩子主动感受诗意的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情感。

(二)合到顺应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既然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顺应新课标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将语文学科与应试教育稍作区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醒学生改正僵化应试的学习习惯。

(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科的主人,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用生命的诗化,灵魂的诗化召唤学子,帮助学生与作品中的对象世界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且和谐亲密的交往联系,回归自己,找准状态。自然、开放、和谐、革新教学论文的平衡师生、人文、情理等各个方面的统一。

(四)有效利用语文教师的诗化气质

毋庸赘言,教师是教学的引路灯。语文教师要利用个人的诗意气质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终极帮助学生养成诗意情感。
诗化气质的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多年文学修养,将优美的语言,丰厚的底蕴学识,深刻的思想以高尚品格带入课堂。此外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新鲜的见解,教师精辟独到的论述会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以而培养起积极的诗意情感。
综上所述,中学生诗意情感的培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是教育的艺术化、审美化,无论以科目本身性质、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还是以青少年心理特点、语文教师特有气质的层面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由以上四方面着手,有的放矢的增强学生诗意情感,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审美性,直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能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养成正确积极的审美习惯,真正作用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