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教学辩论方式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27684 浏览:1296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授课教师以教室外面碎步而入,此时此刻,教室里一片安静……“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页……”教师以容说道。
教师依教案而授,语言精炼,教态以容,教学思路清楚,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书写工整,条理清楚。整整45分钟,师生就在“讲课记笔记”中熬过。难怪英美教育学家在观看了中国高级教师的优质课后这样评论:这堂课有上的必要吗?他们以为中国的教学就像水以一个渠道口流出,以另一个渠道口流进一样,只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不是一堂真正作用上的课。
“方式”的具体含义,不同的探讨者以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把“方式”看作是论述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纵方式的统一。语文教学辩论方式就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语文教学实践操纵方式的统一。
辩论古已有之。人类历史上最值得怀念的“好辩”时代,如古希腊雅典时期,中国春秋时代,正是东西方文明留给人类最丰厚遗产的伟大时代。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辨同异”“分是非”,所以,辩论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在进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只有通过辩论方能泾渭分明。同理,语文教学中辩论的价值也毋庸置疑。
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辩论是自主性极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它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说服对方。同时,辩论双方为了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创设了一种十分高效的口语交际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辩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
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熟悉事物的过程,而通过辩论可以有效地推进对事物的熟悉,提高学生比较、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和谐师生联系——辩论教学方式的条件

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师生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等的联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这种不同等的师生联系束缚了学生的大脑,使之失去独立思索的能力,变成唯“书”是以,唯“师”是听的“毛毛虫”,以致学生与教师、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辩论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重要一环。正如阿琴阔伯斯所言:“影响教育成败的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什么。”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不足的熟悉和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论述的探讨和对教育实践的科学成果。教育观念受到时代的制约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进展。诚如恩格斯所言:“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不公道的。”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同等、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联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尽管“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由于学生以老师那里得到了知识的营养、爱的滋润,所以学生就会全力以赴地拼搏。和谐的师生联系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建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在和谐的师生联系的氛围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焉有不充分发挥之理,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乐其道,他们的辩论意识无形中就得到了开发和培养。

二、转变教学方式——辩论教学方式的关键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注入式教学观的支配,不少教师仍把学生看作听命于教师指挥的消极的、被动的对象。以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故以灌输为主,不惜讲得天衣无缝,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注入”,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至于注什么,注多少,如何注,全由教师任意摆布,致使学生很少有介入、思索、探究与钻研的余地: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唯师是听,唯书是以,养成了俯首贴耳的习性。建立在同等、和谐基础上的辩论教学应成为未来教师的主导观念。
“不足是辩论的心脏。”发现不足是辩论的起点,也是辩论的一种动力。不足就是矛盾,矛盾时时刻刻有着着,但因循守旧和不善于思索的人,往往觉察不出矛盾和不足的有着,而善于独立思索的人,常常会在别人以为没有不足的地方发现重要的不足进而取得重大的成果。比如,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等等,都是以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提出不足,或由教师归纳学生关心的不足提出辩论的课题。
选择恰当的“论题”。在语文教学中,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教学的开展。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首先,应是学生较关注的或感兴趣的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宽广,非常关注一些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不足:“减负”“中学生谈恋爱”“”事件等等。第二,题目要有可辩性。辩论,假如没有可辩性,不足一边倒,就没有了话头,辩论自然展不开。如,刘兰芝可以选择不死和焦仲卿私奔吗?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是否是害死华小栓的根本理由?第三,辩题要切合教学内容。辩论是为教学服务的,不是纯粹的像辩论赛那样可以任选题目,一定要和所学内容挂起钩来。如,葛朗台聚敛钱财,死后什么也没带走,这样的人生是否有作用?杜十娘多年积攒的“百宝箱”这一沉值得么?诸葛亮在失街亭一事中是否负有重责?
一位教师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提出愚公到底是“移山”还是“移家”的辩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
正方先说:“愚公不愚,在几千年前,愚公就要移山,不顾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坚信人定胜天,终极成功,这是如今很多人都不具有的韧劲与毅力,值得我们今天学爿。”
反方:“愚公年年月月率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但仅靠一族之力,何年何月才能挖掉万仞高山?再一想,愚公真会有无穷尽的子孙?大概作者也熟悉到这是巨大工程,搬来神仙相助。想想,若无神助,愚公能成功吗?”

正方反驳:“愚公移山贵在精神。愚公觉得两座山挡住道了,为方便大众,他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移山开道。连神灵都被感动,搬走了大山。假如愚公当时空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恒心和毅力,那么移山便是空谈。愚公以实例告诉我们:信念 信心 恒心=成功。”
反方:“请问对方辩友,是搬一座山轻易,还是搬一个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