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禁果效应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15001 浏览:68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禁果”的说法来自古希腊传说:伊甸园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恶树上的禁果,然而她抵抗不住蛇的诱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偷食了禁果,终极受到上帝的惩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经验: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这种逆反的心理现象叫做“禁果效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禁果效应。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师生联系有重要作用。以下便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想法:

一、放大“禁果”

在人们心目中。禁果比如洪水猛兽。总是避之唯恐不及。语文教师应正确熟悉,揭开禁果的神秘面纱。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契机,放大禁果。
上课铃响了,老师已进入教室。学生们仍然叽叽喳喳。老师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任凭学生“自由发言”。数分钟后,学生渐渐安静下来,好奇地望着老师。老师问:“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投机。有哪位同学能把谈的内容跟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呢?”学生们鸦雀无声,像犯了错似的低下头。老师感到学生们对他的话产生了误解,就鼓励道:“给大家一点时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是一次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啊!”同学们陆续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来,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语文课上有了固定模块——“自由谈”。时间一长,语文课前固然还是叽叽喳喳。但谈话的内容却往往与发言的论题有关。
中学生正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在上述事件中,老师若一味禁止,非但不能以根本上禁止学生谈话,还轻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老师把自由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谈话内容。不但解决了学生的“说话不足”,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引出“禁果”

钱梦龙老师在讲授《赵州桥》时,把赵州桥的照片挂到黑板上,让学生口头描述赵州桥一个大桥拱和四个小桥拱之间的位置联系。一名同学回答:“大拱的两边各两个小拱”。钱老师把五个桥拱并排画在黑板上。有同学纠正道:“大拱的两边各一大一小两个小拱”,钱老师把大点儿的小拱放在小点儿的小拱上,同学们连连说不是。钱老师适时引导道:“图中桥拱的位置联系并不复杂,但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才能更直观、更清楚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文中作者的描述。”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赶紧在课本中寻找相关词句。
笔者在教授冯至《别离》诗后布置作业时说:“我国古代描写离别的诗句很多,可我找了很久只找到五条,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下,看看能否比老师找的多。”同学们一听,兴趣大增,结果共找到二十余条。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出“禁果”,利用禁果效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设“禁果”

一位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和家长多次做工作均无效果。学生以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在他看来,在老师那本以不离手的工作手册上一定记载着他的“累累罪行”。一天,老师故意将这本手册忘在讲台上。这位同学很好奇,就偷看了。却发现老师在手册里记下了他的很多亮点和对他的深深希冀。他大受感动,不但消除了对老师的误解,语文课上也是“改头换面”,语文成绩也相应提升。
在处理师生联系上,简单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而巧设“禁果”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化解“禁果”

在学生的生活中,禁果效应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不健康的电影、书籍,学生本来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是教师禁止。反而使他们想看个究竟。学校一味禁止早恋。使男女间的正常交往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反而更轻易引起早恋。
人人都有好奇心。假如对一件事情做不说明理由的禁止,会使这件事情更有吸引力。自然地,人们会将更多的留意力转移到这件事上。会有更强烈的探究。教师要把不足的本质跟学生说清楚,运用全面的、进展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免尝那些对身心有害的“禁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