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10748 浏览:455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朗读;语文;重要环节;培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进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以为要适应这一走势,应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以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那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我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以某种作用上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介入。这种情感,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介入,来正确感受教材所蕴含的情感。教材中大量的口语文,学生大多能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很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假如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学生就会理解这个不足。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以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可笑。于是我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反复诵读,反复感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此刻才感受到其间包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朗读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感受文章情感的丰富性。

二、朗读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有些语文知识通过课文的朗读可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来说,在各种文体中,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课文夸大科学性、知识性,不受感性熟悉支配,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夸大行文的雄辩、有力,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气势,语调严谨。朗读可帮助我们传递各种文体知识。
如《影子的故事》是一篇说明文,但它是由故事生动引出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记叙笔调的生动与说明笔调的平实在朗读时语气的不同,来加深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又如,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通过最后一段朗读,可帮助理解抒怀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前半部分用一组排比来描绘祖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的图景,这里是抒怀,故宜用轻松、愉快的语调;后半部分表明观点,激发读者应该去热爱我们的战士,朗读时语调气势要加重,较为严肃,速度稍快。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所以培养学生语感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比较重视“讲”,以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实在,多数课文是学生基本上可以读懂的。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自己以朗读中去感受、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感受,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以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随着教改的深入进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