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借物”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32576 浏览:1544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治学如登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外物的帮助,才能达到目的。经过几年实践,我以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可尝试一下“借物”。
(1) 借“图”:以教学论述的角度看,图解法更直观,通过文字、符号、线条把课文设计成生动的图形,仿佛一个特写镜头,鲜明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多媒体教学就是“借图”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借“图”的方式很多,如在教《雨霖铃》时,可在黑板上画一弯残月、孤寂的长亭再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那种孤寂凄凉的情景;学习《游褒禅山记》时,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游览示意图,既让学生在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的同时,也熟悉了文章的内容;还可用摄影、电视、电影等方式。
(2) 借“乐”:如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既可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激发学生对史铁生的同情,更激发了学生伟大母爱的理解。音乐辅助教学,还可陶冶学生欣赏美的情操。
(3) 借“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由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文学作品是想象的产物,是作家将其抽象的情感,复杂的生活是通过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语言,借助想象描述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语言信息,唤起大脑中的有关记忆,再现作家的生活体验,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写记忆中的故乡简直就是一幅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想象出月夜海边瓜地里一位手持钢叉的英雄少年形象。根据杜甫在《兵车行》中所描写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农顿足拦道苦,哭声直上千云霄”去想象“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
(4) 借“逻辑推理”:如讲《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读了题目和两段,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可是“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提出观点的”。这些不足一经提出,学生读完文章。似乎很茫然。由于文章一开始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和“拿来”似乎没什么联系,于是我就启发学生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天天先温习讲课内容再去造作业,你能有几种策略去回答?”学生思索片刻答道:“一种策略是说这样做好,一种是说另外的做法不好。”我听后说:实在这种回答不足的策略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有普遍性的,于是要求学生阅读l~7段,看作者是怎样回答“为什么要”这个不足的。在这儿,实在就用了逻辑推理的方式。当然,数学中的“反证法”“提取公因式原理”在一些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形象的图画、美妙的音乐、丰富的想象、合乎逻辑的推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迎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l临其境,让学生欢快地学习语文,并继而形成一种自主学习语文的动力。
责任编辑 王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