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5116 浏览:158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改伊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逐渐风靡起来,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课件也越做越漂亮,一堂语文课,假如不带“电”,就不以为是好课。随着可改的深入,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发生了质疑,有人以为过多地介入信息技术,会挤占解读、体悟文本的时间,对于语文教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更有人直言不讳,说语文教学以前是“人灌”,现在是“电灌”,并将之列入到“非语文”、“泛语文”的行列。
实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不足的关键是整合必须有效!
要实现整合的有效,就要摆正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扎实有效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练习,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而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它只能服以并服务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服以”就是语文教学入信息技术必须“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假如没有“必要”,再好的课件,再出色的画面,再动听的音乐都必须“拒之课外”;所谓服务,就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必须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语言学习,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主动进展,推动教学论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理解语言——你不行,我行。
语文教学,理解语言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了语言,才能实现对文学家描写的自然、社会生活画面的还原,才能体悟到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的丰富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道是,义不见,形以何来?形不见,情以何来?理解语言,策略多多,如查阅工具书的策略,直观的策略,讲解的策略,浅析的策略,比较的策略,演绎推理的策略……但有些词句,不管用什么策略,效果都很不理想,不能见效,这时,发挥信息技术上风,呈现语言形象,学生就会产生大彻大悟的神奇效果,教学的效率也因此而大增。《燕子》一文中“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电线用“根”,为什么用“痕”?查字典曰“痕迹”;查词典曰“物体留下的印儿”。能理解吗?不能!能讲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呈现远处的电线画面让学生观察,哇——细细的,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多像蚯蚓爬过后留下的印痕那!《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果真是长得高,看得远吗?能讲清楚吗?能让学生信服吗?不能。此刻,运用信息技术上风,将画面上长在山顶的小松树移到长在山下的大松树旁边,嗬!小松树与大松树相比,如一课小草而已,学生以内心深处发出了感叹!《做一片美的树叶》中,“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以大地上升起。”大树怎么像云呀?讲得明白吗?讲不明白,即使讲明白了,学生能听明白吗?不能,此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风,将近在眼前的枝干粗壮,叶子繁密的绿树一下子推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哇,多像天边的彩云呀!《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有什么好喜欢的?学生纳闷,教师能解释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展示小儿卧剥莲蓬的动画,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呈现于眼前,啊!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呀!这些教例,就是在教师没有办法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情况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语言的形象,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兴趣,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积累语言——你不能,我能。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大量吸收、积累语言,才能夯实语文基础,写作表达时才能“笔泻千里”,这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分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大量背诵文本中的出色语段甚至整篇文章。背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诵,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怎样提高背诵的效率呢?有很多语文教师想出了不少办法,如分句群背诵,如师生接背,如看图背诵等等,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还是有枯燥乏味之感。假如运用信息技术的上风,变着法儿让学生背诵,学生便会想背、乐背,背诵的效率就会大增。如背诵《春笋》第一自然段,屏幕呈现语段,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去掉部分文字,变成:一声(),唤醒了()。它们冲破了(),掀翻了(),一个一个以()冒出来。一会儿又变成:()春雷,()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以地里()。一会儿有变成:一声春雷()。它们(),(),()。以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背诵学生感到十分有趣,非常愿意背。以记忆规律的角度,这样的背诵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降低了背诵的难度,设置了背诵的坡度,提高了背诵的效率。以策略的角度,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捉住关键词语背诵的策略。显而易见,这样的一举三得的策略惟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运用语言——你不成,我成。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听和读,是吸收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实践活动;说和写,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当然也是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迁移策略,进行说写练习,是语文课堂司空见惯的事情。显然,迁移的仅仅是某种表达策略而已,更重要的是表达的内容。教学《槐乡五月》一文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槐花美,语言美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作者的策略,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说其它槐花的美丽姿态,结果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也不会说。另一位教师则运用课件,屏幕呈现二十多种千姿百态的槐花图,教室里沸腾起来:哇——那么多姿多彩的槐花呀!学生凝视槐花图,捉住每一种槐花的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语言表达的空前高涨: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就像是我们小朋友爱吃的棉花糖;有的槐花圆圆的,绿绿的,就像一个个大西瓜。有的槐花簇拥着,像洁白的绒球,有的槐花大大的,就像一只只大鸭梨……同样的目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道理很简单,虽说要培养留心观察四周事物的习惯,但是,就小学生而言,真的有多少人在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呢?在记忆仓库里,没有槐花的表象,你叫他们怎样运用语言去描绘他们呢?后者运用信息技术上风,呈现了槐花图,学生由槐花的不同姿态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出色的课堂教学情景就此天生。
激发情感——你棒,我更棒。
教学有情,有情教学,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同样道理,情感教育策略也很多,文本中悟情,教师的,语言的扇情等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必要时,介入媒体,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爱如茉莉》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的真爱,其中爸爸在病房里坐在凳子上,紧握着妈妈的手睡觉的场面最最令人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捉住关键词句,深入感受,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此刻,教师借助于媒体的,呈现“陪病”的情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配于深情的朗读,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好、甜蜜、幸福的境界之中,经受了一次真爱的洗礼,那份感动实在无法言表。这真是,你棒,我更棒!这,就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而这服务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还有拓展文本资源,反馈评价等多种功能,不管哪一方面的整合,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在一切教学手段都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介入信息技术,呈现你不行,我行;你不能,我能;你不成,我成;你棒,我更棒的境界,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会有效、高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